刘剑飞
7月14日,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处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新业态用工应减少户外高温时段的工作时间,采取延长配送时限等措施保障外卖员等平台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7月15日《重庆日报》)
在高温炙烤下,这份《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释放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信号,体现了政府对户外劳动者健康安全的关切。然而,从纸面规定到实际落实,从政策善意到执行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知》的亮点在于将新业态从业人员明确纳入保护范围。传统上,防暑降温工作主要关注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传统行业劳动者,而此次重庆特别提及外卖送餐员等新业态从业者,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劳动形态变化的敏锐把握。要求“延长配送时限”等内容,更是直面了外卖行业“与时间赛跑”的核心痛点。这些规定若能切实落地,将有效降低外卖骑手在酷暑中的安全风险,避免因赶时间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和健康问题。
然而,政策执行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外卖平台的算法机制和奖惩体系往往与政策精神存在冲突,如何在保障配送效率的同时兼顾骑手健康,成为一大难题。虽然《通知》要求延长配送时限,但平台是否会相应调整考核标准?消费者能否接受送餐时间延长?这些都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业态用工的特殊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外卖骑手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当发生高温中暑等职业伤害时,责任认定和权益保障往往陷入困境。
将政策善意转化为劳动者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责任体系。首先,平台企业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不仅要调整算法和考核机制,更应建立高温天气应急响应机制,为骑手提供必要的防暑物资和休息场所。其次,监管部门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对平台企业的防暑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建立有效的投诉举报机制。再者,消费者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极端天气下对送餐服务保持合理期待。只有当企业、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保护作用。
长远来看,防暑降温工作应当从临时性措施转向制度化安排。重庆此次《通知》是一个良好开端,但还需要配套细则和长效机制。建立高温劳动保护标准,将防暑降温措施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新业态从业者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还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设计。
重庆的这份《通知》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执行与完善。保护劳动者免受高温侵害,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只有当每一位在烈日下奔波的劳动者都能感受到政策的荫庇,将政策善意变为执行实效,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尊严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