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多到跑不完”“一开全天忙不停”的抢单外挂广告语,犹如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外卖配送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崛起,抢单外挂——这种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行为,正逐渐蔓延开来。《工人日报》的调查显示,此类“开挂”抢单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催生了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对平台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7月14日《工人日报》)
长春骑手王先生的经历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当他紧盯着手机屏幕上转瞬即逝的优质订单时,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手速的比拼,而是一场被技术异化的生存竞赛。这深刻揭示了平台经济中“算法至上”规则的潜在危机——从外卖骑手到网约车司机,无数劳动者被迫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技术军备竞赛。浙江新昌警方破获的涉案金额高达3000万元的外挂案件,更是凸显了单纯技术对抗的局限性。该案涉及九个层级的完整产业链,外挂软件“死神”历经十二次迭代升级,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抗模式,导致治理成本持续攀升。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为躲避平台监测,部分外挂开发者要求用户获取手机Root权限,这无疑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外挂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骑手们的矛盾心理极具代表性:王先生虽痛恨外挂破坏公平竞争,却又难以抵挡“收入翻番”的诱惑;从骑手转行做外挂代理的周某的堕落轨迹,更是映射出当前订单分配机制的根本性问题——将劳动者置于纯粹的“拼手速”零和博弈之中。当平台算法仅以“毫秒级响应”作为评判标准时,骑手的路线规划智慧和服务质量投入变得无关紧要,这种“去技能化”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用技术手段掩盖了劳动价值衡量的不公。长春净月区检察院办理的外挂案件显示,多数被告人原是普通骑手,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订单”获取渠道的制度性堵塞。这种制度缺陷不仅催生了外挂需求,更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诚实劳动的骑手因抢不到优质订单而收入锐减。
要破解这一治理困局,亟需重构劳动价值的分配逻辑。平台企业应推动三项关键改革:一是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历史服务质量、用户评分等实质性指标纳入订单分配标准,让“优质服务”成为收益保障;二是设立基础订单保障机制,避免劳动者因生存压力而铤而走险;三是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根据骑手实时位置和运力负荷动态调整派单策略,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抢单的必要性。同时,监管部门也需突破“运动式执法”的局限,通过司法解释明确“抢单外挂”属于破坏生产经营工具,对购买使用者同步追责。此外,应建立平台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利用AI技术识别异常接单行为,并将黑名单与征信系统挂钩,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治理抢单外挂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审视技术进步与劳动尊严的关系。只有当劳动者不必在“账号风险”和“收入焦虑”之间艰难抉择,当平台算法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争才能真正平息。健康的平台经济不应成为黑客与工程师的竞技场,而应是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尊严的舞台。这既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也是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只有构建起技术治理与制度完善的双重防线,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