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暑期来临,各地为打造“宠客地标”使出浑身解数。早在“五一”假期,比拼已经进入白热化: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首日吃掉600公斤大米;山东日照一景区日撒1500公斤蛤蜊,让游客享受“赶海”乐趣。最近,“山西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手表”一事,让这场“宠客竞赛”陷入争议(7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地方或地方文旅“宠客”现象,已在现实中多次上演,且有互相“竞赛”的趋势。这既能塑造“热情好客”的地方形象,助推地方旅游业发展,对外地游客而言也是利好——谁不想在旅游目的地被宠?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推出“好客XX”外宣口号,“宠客”表现正好兑现了这一承诺。
在全民旅游时代,无论是国内出游人次还是出游总花费,相关数据每年刷新纪录。这给各地旅游业注入信心,尽最大努力“宠客”“争客”,以便切更多“蛋糕”。而且,地方“宠客”不仅利好旅游业,也利好招商引资,因为“宠客”就是在塑造地方好形象,也是在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地游客而言,在一个陌生环境里,餐饮、住宿、交通等问题直接关系出游成本、旅游质量等。所以,旅游目的地越“宠客”,游客的后顾之忧就越少。因为“宠客”的本质是传递温暖,满足游客相关需求,让外地游客有到家的感觉。“宠客”,可让地方和游客实现双赢,前者获得可观的旅游收入,后者得到良好体验。
不过,凡是应有度,地方文旅“宠客”也不例外。如果地方“宠客”的方式和尺度,合情合理合法,那么就既不会增加自身负担,也不会引发社会争议。反之,如果“宠客”幅度过大、方式欠妥,不仅额外增加服务成本,还可能引发争议反噬自身。“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手表”就是例子。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游客该“宠”,哪些游客不该“宠”,以及“宠客”的尺度如何把握?简单来说,游客合情合理合法的需求,地方能满足尽量去满足,无能为力就作出解释说明;同时,兼顾“宠客”成本,如果在公共资源、公共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就可以做,但若超越承受力,就别“打肿脸充胖子”。
因此,支持各地文旅“宠客”及“宠客竞赛”,这有助于提升各地文旅服务水平、做大文旅“蛋糕”。但任何地方“宠客”必须有底线,否则,“宠客”就有反效果。而且一旦无底线的“宠客”陷入“竞赛”,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恶性竞争,像惯出某些无底线的游客、耗费不必要的公共资源等。
换言之,地方文旅“宠客”值得肯定,底线之上的“宠客”可以“竞赛”。而底线之下的“宠客”,则要尽量避免,防止“宠客”变“跪舔”。这需要各地制定“宠客”规则,明确“宠客”底线,在底线之上,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尽量满足游客需求,在底线之下,该拒绝的要拒绝,该分摊相关成本的,要让游客合理分摊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