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客人来店里,肯定得用新鲜食材。羊肉串用的是当天现宰的羊肉,蔬菜也是现洗现烤。你闻这香味,新鲜羊肉和冻肉烤出来完全不一样。”烤串店老板张先生说。而外卖订单则截然不同: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接单到打包的全流程。张先生介绍,“冷冻肉提前腌制,加了不少香料,就算配送后口感变差,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实行堂食和外卖“双标”策略的远不止这家烤串店。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多地走访发现,这种做法相当普遍。(7月17日《法制日报》)
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堂食现炒外卖用预制菜,堂食分量足外卖缩水……一些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越玩得溜,越让人寒心,整治这一乱象已刻不容缓。
外卖堂食“双标”,本质上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侵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可现实中,一些商家隐瞒食材来源,用预制菜冒充现制菜,让消费者误以为吃的是新鲜现做的;隐瞒加工方式,冷冻复热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了“精心烹饪”的美食。《电子商务法》也要求经营者履行信息公示义务,但商家却选择性忽视,肆意践踏法律红线。消费者被蒙在鼓里,权益被无情践踏。
这种“双标”行为危害性极大。对消费者而言,花同样的钱,却得不到同质服务和产品。堂食能享受新鲜美味、分量十足的佳肴,外卖却只能吃到口感差、分量少的“缩水版”,这无疑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公然蔑视。长此以往,消费者对餐饮行业信任将大打折扣,整个行业声誉也会受损。
商家之所以敢如此“双标”,原因很多。从成本角度看,使用冷冻肉、预制菜能降低食材采购和加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从监管角度说,外卖业务具有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商家的加工过程和食材使用情况,给了商家可乘之机。而且,目前对于外卖堂食“双标”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商家自然有恃无恐。
因此,要根治饭店外卖堂食“双标”这一顽疾,必须从平台、监管、消费者等方面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首先,平台要加强商家审核管理,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及时下架并公示 “双标” 商家,用大数据实时监控餐饮店家的经营行为。
法治层面需协同监管,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检查,涵盖食材来源、加工方式及虚假宣传等问题;司法层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商家,在罚款、列入失信名单等之外,可适度引入司法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此外,对消费者来说,也要理性消费,擦亮眼睛。在进行外卖点餐时,一是尽量选择口碑好、诚信经营、后厨制作透明规范的商家进行交易,不能仅凭简单宣传和好恶轻易下单;二是提升食品鉴别力,对明显存在口味不对、鲜度不足的外卖食品要坚决维权说“不”,让他们得不偿失,不给相关黑心经营者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