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淙
“浙BA”宁波赛区预选赛鏖战正酣,球员在场上燃情拼搏,场下的“神仙打架”同样精彩——“王安石”与“王阳明”穿越时空“切磋”,“城隍爷”带着“仙女”分发油炸汤圆,“小哪吒”们则在中场跳起了街舞……这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正是群众体育赛事爆红的密码:会“整活”,才能整火赛事。
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再到家门口的“浙BA”,这些群众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够破圈,关键在于跳出了体育比赛的传统框架,用充满创意的“整活”,将体育比赛与地域文化、民间智慧深度融合。
“整活”的背后,是赛事组织者对群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浙BA”球队在社交媒体上的“隔空喊话”,将各地的文化特色转化为幽默风趣的“梗”,这样的互动不仅预热了赛事,更激发了地域认同感。海曙与慈溪的“米食香VS杨梅甜”,鄞州与余姚的“王安石VS王阳明”……这些创意,让比赛不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成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和连接情感的文化载体。
从传播角度看,成功的“整活”往往能扩大“传播效应”。当赛事成为全民创作的素材,其传播量和影响力便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然,“整活”不等于低俗炒作。成功的创意立足于两个支点:一是对体育精神的尊重,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比赛本身的公平竞争始终是核心;二是对地方文化的自信,所有创意根植于宁波深厚的人文底蕴。
群众体育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竞技,但少不了热气腾腾的氛围和无拘无束的欢笑。当“城隍爷”的祝福与3分球一起飞向篮筐,当水蜜桃的甜香与加油声交织在一起,群众体育便回到了它最本真的状态——一种让人快乐、让人放松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