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游戏就是毒品,父母是无法战胜毒品的,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短视频平台上,一群“反游戏斗士”在疯狂输出。正值暑假,他们更是密集发布相关内容,伺机推销那些号称能帮家长“戒除孩子网瘾”“夺回孩子”的课程。他们贩卖的新型“戒网瘾学校”“暑假特训营”课程动辄几万元,却令家长们无法拒绝“还您一个好孩子”。(7月22日《法治日报》)
当短视频平台上“教育专家”声嘶力竭地喊出“游戏就是电子鸦片”,当特训营教官挥舞教鞭宣称要“拯救网瘾少年”,这场裹挟着道德审判的“反游戏运动”,已悄然演变为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在这场焦虑收割中,资本之手编织的谎言正在掏空焦虑家长的钱包,并撕裂着无数家庭的安宁。人们亟须认清其“反游戏”是假、“割韭菜”是真的行为本质,揭穿其违法悖德的丑恶盲目,及时终止这场收割闹剧。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与童趣,有助于他们增知开智、调节情绪和丰富想象力。尤其是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游戏更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生活快乐。但由于缺乏辨别力与自控力,越来越多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甚至已影响身心成长,这又成为挥之不去的社会隐忧。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比例约为14.1%,总人数超过2400万;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游戏”本身并无原罪,防止沉迷才是问题关键。而由此推出的“防沉迷”逻辑,则顺理成章地当为:不能靠“反”而要靠“引”。教育专家为此指出,罔顾孩子自身成长需求而一刀切诋毁、抵制游戏的思想和行为,有违成长规律和原则底线。防范青少年手机沉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认识游戏。
至于“反游戏课程”和“特训学校”,不过是家长释放焦虑的出口,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无助益,必须强化对其从严监管,遏制其野蛮生长。从法律层面深究,此等商业模式有可能涉嫌三重违法:将游戏简单类比“电子鸦片”,涉嫌违反广告法禁止的“做引人误解的广告宣传”;部分机构虚构治疗效果,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如实告知义务”;刻意制造家长焦虑与恐慌,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关于“传播正能量”的规定。纵观当下这些机构,大多没有合法的教育和培训资质,学生受到的训练也多是反人格的。
防止被收割焦虑,家长也要多些理性,不能过度迷信此类机构对孩子的“改造”能力,别把自己应尽的监护责任转嫁给机构。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重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矫治“网瘾少年”,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其摆脱网瘾,学会自主自控,让鱼龙混杂的“特训学校”失去生存土壤。期待在戒除青少年网瘾的同时,也治愈那些被焦虑绑架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