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反游戏生意”不过是一场焦虑收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7-23 09:56:5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张玉胜

  “游戏就是毒品,父母是无法战胜毒品的,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短视频平台上,一群“反游戏斗士”在疯狂输出。正值暑假,他们更是密集发布相关内容,伺机推销那些号称能帮家长“戒除孩子网瘾”“夺回孩子”的课程。他们贩卖的新型“戒网瘾学校”“暑假特训营”课程动辄几万元,却令家长们无法拒绝“还您一个好孩子”。(7月22日《法治日报》)

  当短视频平台上“教育专家”声嘶力竭地喊出“游戏就是电子鸦片”,当特训营教官挥舞教鞭宣称要“拯救网瘾少年”,这场裹挟着道德审判的“反游戏运动”,已悄然演变为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在这场焦虑收割中,资本之手编织的谎言正在掏空焦虑家长的钱包,并撕裂着无数家庭的安宁。人们亟须认清其“反游戏”是假、“割韭菜”是真的行为本质,揭穿其违法悖德的丑恶盲目,及时终止这场收割闹剧。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与童趣,有助于他们增知开智、调节情绪和丰富想象力。尤其是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游戏更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生活快乐。但由于缺乏辨别力与自控力,越来越多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甚至已影响身心成长,这又成为挥之不去的社会隐忧。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比例约为14.1%,总人数超过2400万;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游戏”本身并无原罪,防止沉迷才是问题关键。而由此推出的“防沉迷”逻辑,则顺理成章地当为:不能靠“反”而要靠“引”。教育专家为此指出,罔顾孩子自身成长需求而一刀切诋毁、抵制游戏的思想和行为,有违成长规律和原则底线。防范青少年手机沉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认识游戏。

  至于“反游戏课程”和“特训学校”,不过是家长释放焦虑的出口,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无助益,必须强化对其从严监管,遏制其野蛮生长。从法律层面深究,此等商业模式有可能涉嫌三重违法:将游戏简单类比“电子鸦片”,涉嫌违反广告法禁止的“做引人误解的广告宣传”;部分机构虚构治疗效果,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如实告知义务”;刻意制造家长焦虑与恐慌,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关于“传播正能量”的规定。纵观当下这些机构,大多没有合法的教育和培训资质,学生受到的训练也多是反人格的。

  防止被收割焦虑,家长也要多些理性,不能过度迷信此类机构对孩子的“改造”能力,别把自己应尽的监护责任转嫁给机构。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重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矫治“网瘾少年”,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其摆脱网瘾,学会自主自控,让鱼龙混杂的“特训学校”失去生存土壤。期待在戒除青少年网瘾的同时,也治愈那些被焦虑绑架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