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最近,一位浙江宁波的公务员发现开会时不再需要做PPT了,以前制作PPT的时间,能用来做其他的工作了。(光明网7月23日)
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折射出基层减负的深刻变革。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委主要领导要求,口头汇报能说清的,不用费时费力制作PPT、小视频;美的、名创优品等企业相关负责人要求,严禁内部会议使用PPT;此次,浙江多地推动政务活动“减量、减费、减负”。这都预示着一场反对形式主义的“PPT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PPT本无罪,奈何成“形式主义帮凶”?明明几句话能说清的事,非要搞成几十页的“视觉盛宴”;明明现场汇报更高效,偏要耗时耗力制作视频。某地基层干部曾吐槽,为准备一个10分钟的汇报,团队加班三天制作PPT,最后领导只看前两页。这种“表演性工作”,是“用形式主义包装形式主义”,既浪费公共资源,又消磨干部士气。
形式主义的“病毒”远不止PPT。拍照留痕、过度留档、重复填表……这些“过程至上”的顽疾,让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的泥潭。某街道办统计,2022年全年接收文件2876份,召开会议432次,平均每个工作日处理文件11份、开会1.7次。更荒诞的是,某地要求社区工作者每天上传10张工作照,导致有人蹲在马路边摆拍“整治共享单车”。这种“重痕迹轻实绩”的导向“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
形式主义之害,在于它用“忙碌”掩盖“无为”,用“过程”替代“结果”。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查处“四风”问题116.7万起、处分108.1万人,但形式主义仍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某县曾要求基层干部每天上传工作动态,结果有人为完成任务,凌晨三点发“加班吃泡面”的照片;某部门为迎接检查,连夜制作“扶贫成果展板”,展板费用竟超过实际扶贫投入。
破除形式主义,需用“铁规矩”划出红线。浙江的探索值得点赞:宁波明确会议“非必要不做PPT”,杭州规定汇报材料不超过1500字,绍兴要求视频制作费用下降30%。这些举措不是“一刀切”,而是回归工作本质——能口头汇报的不写材料,能现场解决的不走流程,能用一张纸说清的绝不做成“PPT连续剧”。正如中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
反对形式主义,最终要落到“实效”二字。某市推行“无会日”制度后,基层干部每周腾出2天时间走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数量提升40%;某企业严禁内部PPT后,会议效率提高60%,员工创新提案增加一倍。这些案例证明:减去形式主义的“虚胖”,才能练出实干兴邦的“肌肉”。
“非必要不做PPT”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工作理念的“升级”。从“重痕迹”到“重实绩”,从“看材料”到“看现场”,从“听汇报”到“听民声”,这场变革考验着治理智慧,更检验着初心使命。当基层干部不再为“留痕”而焦虑,基层干部才能真真正正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把功夫下到实处。
形式主义这个“软钉子”,必须用“硬规矩”来拔。让“非必要不做PPT”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全国共识,从政务活动延伸到企业校园,从阶段性整治转化为常态化机制,我们才能彻底告别“PPT治理”的荒诞,迎来实干振兴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