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从今年暑期开始,云南玉溪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还会面临老师的电话催促。这一规定引发部分家长和老师的不满,认为其流于形式、加重负担,实为转嫁责任;当地教体局则回应称打卡是工作需要,旨在保障学生假期安全,不会增加负担。(7月31日澎湃新闻)
未成年人是溺水的高危人群,在我国,溺水是1岁至14岁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首位原因。溺水成了1岁至14岁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尤其是暑期溺水事故频发,这与监护人责任缺失有很大关系。重视防溺水教育,督促家长履行好自身的监护责任,提升防溺水意识,很有必要。
但防溺水教育,不能变成了“防溺水打卡”,不能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还要求老师督促,这不仅给学生家长增加了负担,也加重老师负担,却难以达到防溺水教育的实效。一些地方强制要求学生在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与“防溺水打卡”就如出一辙。而安全教育成了形式主义,不仅表现在强制要求学生或学生家长在APP上打卡,像一些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就大多是在宣传栏画黑板报宣传安全知识、给学生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
要开展防溺水教育,开展安全教育,要摒弃形式主义作风,不能重痕不重效,也不能变成了“家长作业”。对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好安全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安全教育实践性强,应重视实操性,比如多进行应急安全演练,让安全教育进课堂,学校还要多与消防、交警等部门合作,进行安全教育。如要更好防范学生暑假溺水,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预防溺水教育,学校也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自觉远离危险水体,让他们能够掌握了发生溺水时如何自救互救的技能,等等。防溺水教育等安全教育不能“打卡”而要能“打铁”,就要能摒弃形式主义,要能务实行动起来。
而要降低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率,减少悲剧的发生,还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比如地方要创造条件,如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游泳技能的培训,建设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游泳馆等。对于一些危险水域,则要明确责任部门,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栅栏隔离、视频监控、定期巡逻等方式让未成年人远离危险水域等等。
“防溺水打卡”只会给学生暑期安全“帮倒忙”。只有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真正补上各方的责任缺失,全方位补齐背后的安全短板,做到未成年人的安全防护无死角、无盲区,对未成年人进行“层层保护”,才能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线,为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撑好“保护伞”,这样的安全教育才不会跑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