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当观众全神贯注于银幕上的精彩画面时,黑暗中的座椅和杯架却可能藏污纳垢。不少网友反映,看完电影后皮肤起红疹,灰尘、食物残渣甚至虫卵都可能是罪魁祸首。(8月5日《湖北日报》)
眼下,正值电影暑期档,走进影院的观众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影院座椅卫生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导致不少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是全身“发痒”,就是皮肤多处“起包”,这无疑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
电影院的环境具有不透风、光线昏暗、人流量大等特殊性,如果长时间不清洁,很容易滋生卫生问题。之前就有媒体报道,电影院的座椅和杯架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平均每个座椅藏有1864 个细菌菌落,比马桶圈上发现的135个细菌菌落高了近14倍。
造成影院座椅成“卫生死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规范缺失的原因,也有经营者清洁不及时的原因。比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中,并无对座椅清洁的直接要求,这显然留下了管理空白。加之,影院经营者对整个影厅,包括座椅和杯架等清洁频率不固定,有的一场清洁一次,有的一周清洁一次,有的甚至一月清洁一次,随意性大,卫生状况自然就充满不确定性。
影院座椅成“卫生死角”谁来管?笔者以为,还需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首先,行业协会要尽快出台影院卫生管理规范和标准,让影院经营者有“标”可依,有“规”可循,对“标”清洁,依“规”清洁,切忌各家各“标”,各家各“规”,而让影院座椅成“卫生死角”,威胁广大观众的身体健康。
其次,监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妨常态化、经常性地深入影院督查影厅卫生管理,督促经营者把影院座椅纳入日常保洁。同时,指导经营者建立座椅清洁的强制标准与公示机制,明确清扫频次、消杀流程,定期接受第三方检查。
其三,执法部门一旦发现影院有座椅脏乱差现象,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甚至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方式,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倒逼其强化卫生管理,完善经营标准,守护观众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