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8月2日,在辽宁丹东市凤城市凤凰山景区,一名游客从山上坠落后送医。8月3日,记者从该景区及文旅部门获悉,事发后多部门已介入调查。景区回应称,该游客坐在栏杆上,不慎后仰坠落。记者从凤城市殡仪馆获悉,该名游客已不幸身亡。目前该景区正常开放,相关善后事宜仍在进行中。(8月4日《新京报》)
又一条生命在景区戛然而止,这类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未设防护的观景平台、年久失修的护栏、标识不清的危险区域……每一处安全隐患,都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当人们对美景的向往,遭遇冰冷的安全漏洞,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何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景区安全却频频亮起红灯?夺命悬崖背后,暴露的是怎样一种责任缺失?
当前,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数量不断攀升。然而,与快速增长的游客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明显滞后。部分景区为了保持所谓的“原生态”视觉效果,刻意减少防护设施;有的为了节省成本,对设备维护敷衍了事;更多则是管理思维停留在粗放阶段,缺乏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机制。这种重效益轻安全的发展理念,将游客的生命安全置于何地?
深入分析景区安全事故的原因,几乎都能发现人为因素的影子。有的景区出事区域的护栏高度未达标准;有的危险警示标识长期被遮挡却无人处理。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景区将“游客自负风险”的免责条款当作挡箭牌,却忽视了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监管层面同样存在问题,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清,安全检查常常流于形式。当每个环节都心存侥幸,悲剧的发生便成为可能。
解决景区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责任体系。一些先进的做法值得借鉴:根据地形特点划分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开放区域;在危险路段设置多重防护系统,配备完善的预警装置。这些投入不仅不会影响景观价值,反而能提升游客体验。国内也有景区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控人流密度和设施状态,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实践表明,安全与体验可以兼顾。监管部门更需要转变思路,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从更深的层面看,景区安全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景区安全事故,我们不能总是事后唏嘘却无所作为。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个游客都不该成为安全风险的承担者。当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能够真正融合,当每一处景观设施都经得起安全检验,我们才能实现安心出游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