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这个夏天,“浙BA”火了,原因当然很多。比如,赛制设置巧妙,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组队参赛,“百县大战”的激烈和热闹程度非比一般;比如,球员都是民间选拔、“草根”出身,吸引了不少人跃跃欲试;比如,由城市组队对阵,让球迷多了归属感,乐得追捧自家球队;比如,各城市高调吆喝,展示和推介城市品牌,让各队的球迷有了强烈的代入感;比如,沾了贵州“村BA”、江苏“苏超”火爆效应的光;比如,时值暑假,家长们正愁带孩子到哪里玩呢,篮球赛恰逢其时,等等。但不能不说,“低到尘埃里”的门票价格,无疑是吸引球迷的重要原因。
“浙BA”是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预选赛阶段,各地票价6元至30元不等。像在宁波赛区,宁波市体育发展中心体育馆内的比赛,初赛时甲票为26元,中间阶段为30元,决赛阶段为36元;乙票分别为16元、20元、26元;丙票分别为6元、10元、16元。奉化体育中心体育馆内的比赛,前期票价,统统为10元,后期则一律是15元。
也就是说,一家四口去看一场决赛,买最贵的门票,需要144元,如果买最便宜的门票,只需要24元。比赛现场,还能看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比赛日前后共7天内,拿“浙BA”宁波赛区(含预选赛)门票的游客,可在21家景区享受免费或半价优惠,可以说是真的很便宜,真的很划算。各地门票一两分钟里被一抢而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是“浙BA”还是其他比赛,说它火了,自然是说观看比赛的人很多,场上球员比拼和场下观众呐喊融为一体,气氛热烈,就连屏幕前的观看者,也会被深深感染和打动。而观众多,门票低可以说是关键原因。像贵州“村BA”通常不需要门票,可免费入场观看;像“苏超”比赛,票价多是10元、20元。
反观有些球赛,从开始到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和关心。比赛现场,观众席上稀稀拉拉坐着的没几个人。比赛质量高不高、球员打得好不好,不好一概而论,但那球赛票价太贵,甚至贵得离谱,无疑是“少人看、不热闹”的重要原因。好多比赛门票,位子差点的,280元、380元1张,位子好点的,680元、880元1张,VIP票1张往往要1000多元。
毕竟,一家人最少要花1000多块钱,看一场球赛,就算下得了决心,恐怕也是偶尔为之,或者仅此一次。这就必然带来一个严重后果,并极易导致恶性循环。那就是,票价太高,看球赛的人太少,球赛打得闷声不响,自然难以吸引广告主和赞助商,更带不火文旅商业态和周边消费。更重要的是,时间一长,大家对一些球赛不闻不问;一些孩子从未看过一场比赛,对球赛不了解,自然就不可能成为球迷,所谓体育比赛的群众基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缺少球迷的球赛,只能是自娱自乐,能不能玩下去都成问题。
前些年,1张电影票,卖到100多元,把许多家长和孩子挡在了门外。这些年,电影票降到了三四十元,买票看电影成了许多人、许多家庭的爱好,电影院的收益没有比以前少,反而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再看我们的一些文艺、戏曲作品,编出来、排出来,花了不少钞票,也获了不少这奖那奖,但除了极少数专家、评委看过,普通市民连演的是啥都不知道。原因也在于,演出场次不多,而票价高得吓人。而那些戏和剧,高票价吓退了观众,也就没有市场,一个个拿到补贴和奖项之后,便被束之高阁。
有人也许会说,“浙BA”是政府主办的,带有公益性,低票价可以由政府兜底。这话没错,职业化比赛、市场化演出不能赔钱赚吆喝,但票价也不能高到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薄利多销也不是说就赚不了钱。“村BA”“苏超”“浙BA”,已经打了个好样。就像景区光靠高门票赚钱,只会把游客吓得越来越少,低门票甚至零门票却带来综合收益大涨一样,各种比赛、演出,也要学会从让利于民中取利于市。
好多运动、演出,都是大众化的,如果票价过高,沦为“贵族消费”,大众高攀不起,那就是在自取灭亡。“浙BA”火了,我们应该给“低门票”记上一大功。“浙BA”要继续办下去,越办越红火,就应该把“低门票”进行到底。低票价的赛事、演出多了、火了,让高票价的这比赛那演出冷清和羡慕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