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虚构病例、夸大效果,假科普、真带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将迎来更大力度整治。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8月6日新华网)
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据媒体报道,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正规、专业的医疗科普,自然受消费者的欢迎,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可针对身体情况提前预防,对症施治,有益于身体健康。
然而,有的“网红医生”却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也有的“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进行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一些“网红医生”跨专业输出,如泌尿外科医师讲解皮肤病、美甲、脚气等内容, 做着“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生意。“网红医生”做伪科普,以医生身份为伪科学背书,使得公众的“信任滤镜”被蛊惑,轻则延误规范治疗,重则危及生命。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医生群体的职业形象,导致公众对整个医学群体的质疑,降低对医学专业的信任度。
岂容医疗“伪科普”赚取“流量密码”。医疗科普不能是“流量生意”,科学传播容不得“江湖忽悠”。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违规发布医药广告,假借医学科普 “引流”“带货”、伪造编造变造在职或离退休行业人员视频营销牟利等不法行为,亮出法治“利刃”,对行业进行规范整治,净化网络医疗环境。强化“线上医疗”监管,建立医疗科普黑名单制度,鼓励网友监督举报,对一些反映问题较多的账号,视情况及时纳入“黑名单”,给医疗科普戴上“紧箍咒”,让那些借机牟利的“伪科普”无生存的土壤。
平台要守土有责。网络平台要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强化医疗科普发布者等特殊职业准入机制,对医疗科普账号主体和主播的医疗资质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强化医疗科普领域认证材料的真实性审核,对证件、单位证明的时间期限、落款部门等明显可查的情况,严格比对核查,对医生、护士等执业信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官方信息查询渠道进行查验比对。针对医疗类短视频的专业性,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健全的监督机制,以严格的监管压缩非医生、假冒医生直播带货的空间,厘清“专业”与“流量”的边界,引导医疗科普内容生态走向规范化、多样化、立体化,让健康科普回归“服务健康、普惠公众”的本质。
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医疗科普形式可以创新,医生也可以成为“网红”,但绝不容许将医疗科普当作带货、引流的流量密码,更不能做了“网红”就舍弃医生职业伦理。“网红医生”和医疗机构,必须严守职业操守,让健康科普回归服务公众健康的本质,在数字时代守护住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