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伪造的“院士”头衔何以得逞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8-07 12:39:4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关育兵

  近日,澎湃新闻揭穿了“阮少平”的“假院士”身份,其人伪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等头衔,竟畅行无阻,穿梭于学校讲坛、企业活动乃至所谓“国际医药大学”的“院长”聘任仪式,直至真相被曝光。(8月6日澎湃新闻)

  此等拙劣骗术何以频频得逞?主办方之轻信与怠惰,实为骗子畅通无阻的温床。当“院士”光临,本应审慎核验其身份——只需登录中国科学院官网查阅公示名单这一举手之劳,却屡被主办方忽略。即便高校副校长的头衔,也只是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一辨真伪。然而,对头衔的盲目崇拜与形式主义的邀约动机,导致对骗子身份识别机制的集体失灵。于是乎,“阮院士”们便凭借几张伪造的华丽名片,在“名头即权威”的粗浅逻辑里畅通无阻,将各路活动场所变为招摇过市的舞台。

  更深层看,社会对权威头衔的“拜物教”式迷恋,为骗子提供了肥沃土壤。当院士头衔沦为一种可兑换实际利益的“流通货币”,其本身承载的科学精神便黯然失色。无论中医药领域的玄奥包装,抑或酒业营销对文化符号的渴求,皆需要“院士”金漆加持以增其神秘或分量。阮少平之流深谙此道,游走其间,以假身份为伪科学或平庸商品披上“权威认证”的华服。这种扭曲的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场“借光”与“镀金”的共谋——骗子借机构扬名,机构借骗子“贴金”,双方在利益驱动下心照不宣地维系着虚假的学术幻象。

  面对如此“共谋”,监管的疏漏与滞后难辞其咎。那些为“阮院士”提供展演平台的机构,如名头唬人的“国际医药大学亚洲办”及其下设的所谓“科学院”“传承学院”,其资质与性质是否经得起推敲?此类机构与伪学者之间界限模糊的共生关系,恰如一片灰色地带,监管的探照灯尚未充分照亮。试问,若无平台为其“赋名”加冕,伪院士的戏码又怎能如此堂皇上演?当骗子倒台后相关网页信息被紧急删除,更暴露出某些平台可能存在的“事前装聋作哑,事后毁尸灭迹”的侥幸心态。

  假院士的闹剧终将落幕,但土壤若不翻新,闹剧仍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要杜绝伪学者招摇撞骗,必须重塑科学精神之根本——科学精神非源于耀目头衔,而是扎根于对真理的虔诚探索与对谎言的敏锐辨识。主办方当摒弃对名号光环的盲目追逐,切实履行身份核实的责任担当;监管部门则需将目光投向那些为“伪权威”提供背书与舞台的灰色机构,斩断这条虚假利益链的关键环节。

  当每一个身份都经得起追问,每一次掌声都献给真实的贡献,那些精心编织的头衔泡沫才会在阳光下一触即破。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