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近日,上海环球港主题乐园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一位母亲因孩子穿鞋身高超过1.4米(脱鞋未到1.4米),被认定不满足使用儿童票条件。这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记者采访多名消费者发现,当前国内儿童票判定标准不一,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8月10日《济南时报》)
当前,儿童票判定标准在各领域差异显著。公共交通方面,铁路部门虽实行“按年龄”或“按身高”双轨制,但实践中多采用年龄标准;公路、水路客运也类似,航空则由航司自主制定。旅游景点更为复杂,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实行“年龄+身高”双轨制,市场化运营的主题乐园标准各异,有的只看年龄,有的只看身高,有的双轨并行。电影院里,儿童票认定同样混乱,有的按身高免票无座,有的要求出示证件购优惠票,还有的没有儿童票这一说法。
单一标准存在明显局限性。以身高判定,在儿童身份信息登记不完善的过去,因直观性强而具备可操作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弊端愈发凸显。如今儿童营养水平提升,平均身高持续增长,这一标准违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导致同年龄因遗传、疾病、营养等因素身高不同的儿童,享受福利不均,形成“身高歧视”。而且,还会引发逻辑矛盾,陷入两难境地。
以年龄判定同样存在问题。虽然身份证等可核验年龄,但实际操作中,核验时间成本高,儿童生长快,本人与证件差异大,客流量大时会增加工作人员负担。还可能增加经营者成本压力,在景区游船等承重有限、饮食场所等场景中,按年龄判定不合理。特殊情况下还会威胁儿童安全,主题乐园部分游乐设施身高关涉安全,若仅按年龄判定,会提升游玩危险系数。
然而,儿童票判定标准并非无解之题。未来,可能会形成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判定标准。一方面,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推动大多数行业向“年龄标准”和“年龄+身高”双轨制发展。年龄是儿童身份的核心标志,以年龄为主能确保更多儿童享受福利,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市场价值规律及经营者的安全保障原则。当儿童与成人的接待成本差异巨大,且身高关涉儿童游玩安全时,“身高标准”应继续适用,如景区游船承重、游乐设施安全等场景。
此外,还可以借鉴故宫的做法,对于适宜儿童活动的场所,采用年龄制,对18岁以下儿童施行参观免费政策(低龄儿童需有成年人陪同)。对于目前仍需按身高确定儿童票的场所,应适时提高身高参数标准,让更多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参观、优惠旅行等福利,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票认定标准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各领域应积极寻求“最优解”,在保障儿童利益的同时,兼顾市场规律和经营者权益,让儿童票真正成为儿童享受社会关爱与福利的温暖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