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近日,一段题为“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变成熟’”的短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余惠勇表示,“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是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8月11日,港股百果园集团开盘后大跌,截至午间收盘,仍跌超2%。(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但在百果园董事长眼里,消费者竟成需要商家“教育”其“成熟”的对象。此言论甫出,便犹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在演变成一场信任崩塌的危机。这场看似普通的企业公关事件,折射出某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扭曲的价值认知——以“教育消费者”的傲慢姿态取代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可能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中瓦解。百果园股票的应声下跌,或是其遭市场反噬的实证。
市场经济语境下,消费者早已不再是被动接受产品的客体。余惠勇所谓“不迎合消费者”的说辞,本质上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误判,也暴露出企业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商业本质为价值交换和双向奔赴。企业通过精准捕捉需求创造价值,而非居高临下地改造消费者偏好;同样的,消费者付出了金钱,也理应得到与之匹配的商品和服务。把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朴素愿望,定义为“不成熟”,是对所有普通人的不尊重,也与现代商业文明背道而驰。正如网友所言,“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市场的终极裁判权永远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诚然,坊间的确有“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之说。相较于普通消费者,作为水果行业经营者的余惠勇,也许会对水果品质拥有更多发言权。而且他在此次回应中也一再表示:“我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除非我直接换品相,把品质做差一点、价格便宜点,但这不是我们要走的路。”这或许就是其自诩为“教育者”的傲慢底气。但问题是,无论是从商还是“为师”,甚至包括“做人”,诚实守信都当是首要和最基本的。但回望百果园近年来的经营历程,却不乏将腐烂水果制成果切、农药残留超标、门店员工无健康证上岗和售卖隔夜水果等问题。
此外,该企业2024年财报中曾25次提及“性价比”,并推出低价产品组合,这显然与其“不迎合消费者”的言论自相矛盾。据此,人们有理由怀疑,所谓“品质教育”,或是以教育之名行欺骗之实。希冀通过制造信息差,让消费者笃信“贵就是好”“听我的才对”,从而心甘情愿地为品牌溢价买单。这种单向输出的思维,不仅破坏商业伦理,更动摇品牌存续根基。
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空洞说教,而在价值认同。与其纠结于“迎合”与“教育”的伪命题,不如回归商业本质:用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口碑,用透明的供应链赢得信任。只有企业真正学会尊重消费者主权,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在消费者觉醒的时代,任何傲慢与偏见都终将被市场碾得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