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凯
8月10日,在宁波市图书馆福庆馆二楼艺术空间,“烽火‘艺甬军’——甬籍文化名人抗战贡献纪念展”隆重开展。本次展览由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宁波图书馆、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首次全景式、群像性集中展示了抗战时期甬籍文化名人的卓越贡献与家国情怀。(8月11日《宁波晚报》)
“烽火‘艺甬军’”纪念展以八大领域54位甬籍文化名人的群像,立体展现了宁波抗战文艺力量,其对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的生动再现,为当下提供了穿越时空的精神滋养。
以马衡主持故宫文物南迁为例,他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壮举,彰显的不仅是对典籍的珍视,更是以文化为盾的民族坚守。
这些“艺甬军”的故事里,更多的是平凡中的伟大。刘良模让《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穿透烽火,陈训慈在颠沛中抢运《四库全书》延续文脉,他们的选择彰显了文化人在国难当头时的清醒:无论文学还是美术,都能成为唤醒民众的号角。那些奇妙的关联更令人动容,柳氏兄弟的剧场见证《义勇军进行曲》首唱,吴亮平与林淡秋接力译介《红星照耀中国》,战火中的携手恰是众志成城的生动注脚。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展览的意义显然不止于回顾。对于青少年而言,暑假里的观展无疑是一堂鲜活的爱国主义课,让他们明白和平的底色里曾浸染多少赤诚;对于城市而言,这是对“文武相济宁波人”精神基因的传承,让本土历史中的担当精神照亮当下。
之所以这场展览引发强烈共鸣,不仅因其史料的厚重,更因它触碰了民族精神的共通点。“文化人以笔为刀,威力好比千军万马”的热议,道出了一个朴素真理: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文化担当也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更要让“艺甬军”的精神走出展厅。要以史料为基,做好故事的当代转译,比如用AI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年轻一代产生共情;还要搭建更多传承平台,让文旅路线成为行走的课堂,让校园讲座连接起过去与未来。
“烽火‘艺甬军’”的价值,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赋能。当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的种子播撒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必将生长出更坚韧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在传承中开拓,在坚守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