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医疗短视频主导权不应旁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8-13 10:09:44  稿源: 宁波日报

  唐传艳

  “医生只负责出镜,剩下的交给运营团队”。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科普正成为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些MCN机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生产、运营推广、商业变现等全链条服务的组织)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这些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一些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其实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8月12日《法治日报》)。

  MCN机构之所以热衷于孵化“网红医生”,是因为这是一门低风险、高回报的“好生意”。对机构而言,只需支付每月数千元的代运营费用,就能将医生包装成“权威专家”;对部分医生来说,出镜即可获得流量分成,甚至通过导诊服务获取患者资源。某MCN机构报价单显示,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肖像授权费高达每年7.2万元,而粉丝量10万人的“医生达人”单条软广告植入报价也过万元。在利益驱动下,医疗科普正逐渐沦为流量游戏的筹码。

  如果医生变成MCN机构的“提线木偶”,医疗科普的公信力必然遭受重创。在这些“网红医生”的短视频里,同质化的宣传语轮番轰炸,高度相似的药名被反复提及,看似专业的科普实则暗藏软性广告。此外,部分账号为吸引眼球,刻意蹭热点甚至打擦边球,将涉性话题、软色情内容与医疗建议混杂。当公众根据这些信息自我诊断时,轻则延误治疗,重则误诊乱用药导致严重后果,整个医疗行业的专业权威性也会受到损害。

  短视频平台本应是医疗科普的创新阵地,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因为通过短视频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医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为更多患者提供科学指导。但若任由MCN机构主导内容生产,专业门槛将被流量践踏。如果复刻热门选题取代原创科普,病例分享沦为炒作的素材,这种短视频医疗科普模式注定会透支公众信任,最终走进发展的死胡同。

  医疗账号运营的主导权不应旁落。医生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医学知识的精准把握,对个体病例的严谨判断,这些无法通过摆拍表演或脚本背诵来实现。镜头前的白大褂不能沦为商业包装的道具,科普内容不能沦为流量变现的工具。唯有坚守专业底线,让医生回归内容生产的主导地位,才能让医疗科普视频真正造福于社会,而不是给社会添乱。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