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同类新闻,往往会集中出现。最近一段时间里,就连续读到多条“公交车”新闻。
8月7日,宁波晚报微信视频播报,宁波公运公交双层巴士推出主题夜游活动,游客坐着巴士,也能撸串喝酒。
此前,宁波公运集团推出“景区直通车”惠民班线,19.9元游杭州西湖,39.9元游嘉兴南湖,59元游苏州拙政园,49.9元往返绍兴,单程59元游江苏无锡。
新昌县公交公司推出“客货邮融合+智能交换箱”模式——公交车司机将快递包裹投入智能交换箱,乡村物流点负责人代取后送包裹入户,配送时效从3天缩短至1天;同样,村民寄到城里的物品,也可以由公交车司机送到县城的智能交换箱,再由快递小哥拿走配送。
河南郑州、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等多座城市的公交集团,与顺丰达成合作协议,探索“公交+物流”的跨界合作模式,被媒体称为“白天载客,晚上拉货”。借助公交车系统,“同城快递”进一步提速,一些原本第二天才能送达的快件,两个半小时内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看了这些新闻,不由得让人感慨,公交公司够拼够努力的。这当然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不用看数据,经常公交出行,就不难发现,现在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则是因为,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时间好控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地铁;一则是因为,买车开车的人快速增加,出租车、网约车更是遍布城乡,方便实惠。年轻人出行,坐公交车的不断减少。有时候,公交车上坐的,多是刷“老年卡”免费出行的老年人。
这几年,虽然有些公交路线优化减少了,但作为公共服务,有些公交路线就算不赚钱甚至亏钱,公交公司也得开行。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公交车怎么才能够跑得动、跑得好。
公交车票价,一般就一两元。用提高票价的办法来解困,恐怕难过民意这一关。那公交公司就只能自己开动脑筋,迈开步子,到市场上找活干,以贴补“家用”。上述几个事例,就是典型例证。这样的探索,得转变思想,得打破惯例,得调整机制,得突破障碍,应该充满了痛苦和艰辛,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但是,这样试试,那样弄弄,说不定就能蹚出一条突破之路。最怕的是,一味地怨天尤人,一味地等靠要。
正所谓“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去做一定不会成功”,宁波和一些地方公交公司的探索虽然刚刚起步,但至少说明,市场上是有需求点的。无论是跨界合作,还是错位竞争,或者另辟蹊径,或者无中生有,只要大胆探索,积极调整,说不定就会打开局面,柳暗花明。
在时代的大变局下,不光是公交行业,许多传统行业,也面临着颠覆式的变革和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时候,不“坐以待毙”,而是主动积极地尝试突围和破局,就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和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