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聿仁
前段日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4方面10条政策举措。《意见》强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重要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都鲜明强调了这一点。在前不久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做。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得有一位省委书记曾经讲过一段很接地气的话:“老百姓不会早晨起来讲今天GDP是多少,他的感觉就是孩子读书、看病、出行、停车、油盐酱醋,这些都是实事,要做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时刻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漠视群众利益和对民生重视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方面,往往过分关注GDP指标,忽视民生改善,甚至为了引进企业和项目而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借口财力有限,在民生领域舍不得投入,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视而不见或久拖不决。所有这些,是与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尽力而为,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传递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强烈信号。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带头做起,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特别是在办公用房、公车配备、公务接待等方面避免大手大脚,用自己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
前不久,有一则有关象山县党政机关大院的帖子传遍网络,引发广泛关注。照片中,该机关大院看上去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工厂,房子老旧,大门也简陋狭小。照理说,作为地区生产总值近千亿元、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全国百强县,象山县完全有条件把大楼建得更气派些,但当地选择了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尽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象山县委县政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尽力而为”,其做法值得肯定和褒扬。
量力而行,就是兼顾需要与可能,不做不切实际的承诺,不好高骛远,在财力运用上不竭泽而渔,注重改善民生的可持续性。现实中,有不少地方不善于从实际出发,好大喜功,热衷于“放卫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所谓民生项目,由于事先缺乏论证,盲目上马,最终因为财力难以支撑而沦为“烂尾工程”,或因为脱离实际,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从而留下很大的后遗症,劳民伤财,教训深刻。
据中央有关部门通报,2018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通过PPP模式,规划投融资90亿元建设有轨电车一期和二期工程。自2020年5月一期工程建成并正式运营以来,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但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期工程实际进程仅过半,有轨电车这一“民心”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的“闹心”工程。
类似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时有所见,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深受群众诟病,也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做到量力而行,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多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多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忌长官意志、拍脑袋决策。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本质,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归根到底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以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真心实意、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方面有真作为、新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