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项目撤销,岗位缩减,某物业公司告知三名司机,现岗位仅需保留两名司机,三人需通过抓阄决定去留,抽中“离开”的人解除劳动关系。其中1人抽中“离开”的签,被要求不用再到岗。该司机认为这一行为系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公司须支付赔偿金,将该物业诉诸法院。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该案认为,涉事物业公司违反法律规定,应当向“离开”司机支付赔偿金。(8月14日《工人日报》)
抓阄,是面对决策难题时,随机分配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摇号分配取代了抓阄,更加合理透明。虽然说抓阄也蕴含机会平等,但并不适合每一种决策。像上述物业公司抓阄决定员工去留,就非常荒唐。表面上看,这三名司机谁去谁留,抓阄结果说了算,但实际上,该公司是在推卸自身责任,以非法方式裁员。所谓推卸责任,是指企业本该依法解决裁员问题,却交给“抓阄”,是既不想得罪被裁员工,也不想承担违法后果。
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但上述公司只以抓阄决定员工去留,并未提及补偿。《劳动合同法》也规定,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也就是说,即便上述企业因项目撤销、岗位缩减需要裁员,也应该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操作,而不是让员工抓阄。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裁员,若劳动者通过仲裁或法院维权,用人单位注定失败。
采用抓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辞退员工,暴露用人单位对法律和劳动者权益的漠视,也违背了用工管理的基本规范。该企业之所以“逆法而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劳动者处于一强一弱的关系,以何种方式裁员,并不是员工或工会说了算,而是企业以霸道的态度来决定。
该案件判决给所有用人单位上了一课,既提醒用人单位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少玩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把戏,也提醒用人单位按照平等自愿原则处理劳动关系,不要以强凌弱。否则,不仅会“吃官司”付出代价,而且也影响自身员工队伍稳定性。
现在是法治时代,以抓阄决定员工去留,是一种草莽、霸道的裁员方式,早就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平等、民主、规范用人,才是用人单位对待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