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最近,读了《明州论坛》专栏刊发的《“汤辉式”干部可休矣》一文,深受触动,一个问题也油然而生——在管党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的今天,“汤辉式”干部为啥时有所见?
“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重大事项决策一言堂”“未完成可行性研究和进行审批就上马项目”……“汤辉式”干部“不按规矩出牌”的任性与傲慢,让我们的担心从“不作为”“慢作为”转向了“乱作为”——与“躺平”者的消极怠工不同,他们是以“大刀阔斧,担当有为”的表象,掩盖“盲目拍板、肆意弄权”的本质。这一现象的滋生,既折射出当下有些地方对“表面政绩”的病态依赖,也可能与干部任用、日常监督等方面的疏漏密切相关。
“汤辉式”干部受重用,首先源于用人导向的偏差。过去,有的地方偏爱“狮子型”干部,认为他们个性鲜明,有胆有识,敢闯敢干,能够冲锋陷阵,善于破难攻坚。这当然没有错。但在实践中,容易忽视一个事实:“狮子型”干部,用好了,确实可以“改天换地”;用得不好,也可能“惊天动地”。特别是个别群众观念差、法治意识淡漠,擅长“政治表演”,热衷于以口号包装工作成果的干部,一旦获得权力加持,容易不受约束,干出“出格事”。就像汤辉一样,只要能出所谓的政绩,哪管什么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在他们眼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民主集中制成了“这事我说了算”的潜台词,“创新突破”成了“拍脑袋决策”的代名词。
“汤辉式”干部的出现,也与其“双面人”特征密不可分。兼具这种特征的干部,往往善于包装、迷惑群众。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公开场合,行事高调,作风强势,表现出的是一副敢打敢拼、不计个人得失的“开拓者”形象,私下里则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他们也强调“决策要科学”“民意要尊重”“执行要合规”“干事要对长远负责”,但真正做起来,却无视实际、漠视规则,武断专行、喜好折腾。这也是有的地方项目烂尾、资源浪费现象的症结所在。对“双面人”干部,时间长了,群众自然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但短期内容易被忽悠和蒙蔽。
监督与问责的缺位,让“汤辉式”干部钻了空子。有的地方对“乱作为”的界定标准模糊,甚至仅仅把它看作工作方法问题,导致轻描淡写的问责成为常态。例如,有的干部因脱离实际决策造成严重损失,可能只是被要求“作出检查”或“调整分工”。问责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近年来,容错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保障,激励广大干部担当有为,但它也被极少数干部误读为“乱作为”的“豁免权”。他们以“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借口,企图将明显违规的行为合理化。这种监督与容错的双重困境,让“乱作为”的干部有了“乱”的空间。
“汤辉式”干部时有所见,身边的干部群众也有责任。“汤辉式”干部的存在,其身边的干部群众本是“受害者”,怎么还成了“帮凶”?听完“指证”,就知道或许不冤:比如,按照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汤辉式”干部能够获得提拔重用,你是不是也“打了勾”、投了赞成票?比如,面对“汤辉式”干部的霸道作风,作为班子中的一员,你有没有选择“和为贵,忍为上”?比如,面对“汤辉式”干部的胡作非为,你有没有明哲保身,事虽关己,仍“高高挂起”?但凡对上一条,你的“功”就抹不掉。
“汤辉式”干部时有所见,非个体偶然,而是有其深层根源。上述列举,未必全面。遏制这一现象,需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强化监督问责等多渠道入手,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唯有从源头上消除“乱作为”的土壤,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动纠偏”到“主动治理”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