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凯
近年来,旅拍作为文旅市场的一股清流,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为各地文旅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行业的迅速扩张,一系列乱象也浮出水面。部分旅拍商家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违规揽客、不履行服务承诺等问题频发,严重损害了游客权益,旅拍领域俨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8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旅拍乱象不仅让游客的诗和远方变了味,更是在消耗文旅市场的信任基石,拖累行业走向恶性循环。
当前旅拍市场深陷“低价引流-压缩成本-服务缩水”的泥潭,根源在于缺乏统一标准。七成以上企业成立不足3年,大量个体摄影师无资质从业,服务质量自然参差不齐。云南张霞遭遇的“旅拍刺客”,3600元酒店套餐暗藏千元精修费;贵州黄女士199元的写真,成了流水线作业的产物。这些案例印证了无序竞争的恶果:商家只顾压价,无视品质,最终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
建立服务分级标准与推动价格透明化,是引导市场从“价格战”转向“品质战”的关键。可参照餐饮行业的星级评定模式,按摄影师资质、服装质量、精修水平等指标划分服务等级,明确对应价格区间。比如基础档侧重记录功能,价格控制在300元内;高端档突出创意与文化融入,定价可上浮至数千元,但需明码标价所有服务内容。像杭州西溪湿地那样,对商拍区域与时段进行规范,既保障游客权益,也让合规商家有明确的经营边界。
提升“文化体验”则能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的双赢。网红城市的旅拍不应只停留在“换身衣服拍打卡照”,而要挖掘地域文化内核。西安的旅拍可融入唐宫礼仪讲解,让游客在拍摄中了解盛唐风貌;苏州的园林旅拍可搭配评弹体验,让照片背后有故事支撑。泉州大开元寺要求摄影师经过文化培训后持证上岗,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当从业者成为文化讲解员,旅拍就从单纯的商业行为,变成了活态的文化传播。
旅拍的本质是“旅行+记录+体验”的融合,乱象的治理需要标准先行,也需要价值升级。只有让价格与品质对等,让镜头与文化共鸣,才能让旅拍重拾美好口碑,成为文旅市场的加分项而非减分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