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日前发布2025年第3号预警:警惕“助学贷款办理”骗局。请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务必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通过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要求转账。(8月25日环球网)
开学季,一些诈骗分子蠢蠢欲动。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预警称,近期有不法分子混入助学贷款咨询QQ、微信群中,假冒工作人员添加群内学生为好友,以助学贷款办理遇到问题为由实施诈骗。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新型犯罪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治理网络诈骗,持续加强反诈宣传,已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96110反诈专线精准开展预警劝阻,各相关部门及时发布各类防骗预警等,有效增强公众防范意识,切实减少群众财产损失。数字时代蓬勃发展,骗子的手段也不断翻新,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骗子盯上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其诈骗手段愈发“隐蔽”而“精准”。2023年8月,犯罪分子马某利用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谎称可以帮助申请助学贷款,并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收取“手续费”“保证金”等,骗取学生1.5万余元;2024年8月,湖南株洲易同学因申请助学贷款加入咨询群,被群内自称“某区教育局”的人以银行卡限额需转账提额为由,诱骗扫码转账8次,被骗6000余元。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没想到竟然被诈骗分子乘虚而入,利用学生的单纯和信任实施诈骗,令人愤恨。
开学季,上好反诈这门“必修课”。秋季学期开学即将拉开帷幕,学生将升入新年级,防骗意识也要跟着升级。学校要加强开学季反诈防诈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反诈骗意识与法律知识素养,大力开展防骗宣传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各类诈骗的手段、形式、套路,提升防诈骗技巧,守护个人的财产安全。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深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斩断伸向助学贷款借款人的诈骗黑手,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铲除涉诈犯罪滋生土壤。
个人信息保护是重要环节。学生要警惕“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加强相关领域知识学习,提升防诈意识,不随意透露自己及家人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警惕含“助学金”字样的短信及二维码,仅认准学校官网、学生在线系统及国家助学贷款App,不轻信私下沟通,拒绝单独视频或屏幕共享要求,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谨防被骗。老师和家长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绷紧防骗这根弦,共同筑牢反诈防线,守护学生们的财产安全。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助学贷款相关工作群的管理,严格审核进群人员身份,对官方交流平台实行实名验证、动态监管,及时发布反诈提醒,从源头杜绝诈骗事件的发生。学校、相关机构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以更坚固的“数据堤坝”挡住不法分子的窥探之眼,让学生贷款更安全、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