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听民声、找问题、办实事:改进作风的必修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8-28 01:03:00  稿源: 宁波日报

  江 海  

  前不久,《光明日报》以《听民声 找问题 办实事》为题,报道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读来颇受启发,也有所感悟。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开展过一项国际调查,并发布了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这份长达18页的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超过90%,在世界执政党中遥遥领先。中国共产党为啥有如此坚实的民意基础?或许,我们能从“听民声、找问题、办实事”这九个字中,找到现实注解——这既是改进作风方法论的精准概括,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它像一把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架起了解民意、解决难题、增进福祉的桥梁,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听民声”是改进作风的起点,更是与群众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共产党人执政的一切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找准自身作风建设和工作上的短板,就必须愿听民声、乐听民声、善听民声、真听民声。群众的声音中,既有对生活的日常诉求,也有对发展的深层期待,更有对作风建设方面的真知灼见。党员干部以“倾听”姿态,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企业车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才能更好地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才能找准转变作风的切入点。否则,如果习惯于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热衷于从材料堆里找线索,满足于沿着“经典线路”搞“调研”,是无法与群众同频共振的。

  “找问题”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当以“显微镜”的细致和“望远镜”的远见精准把脉。有道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现实中,群众反映的很多问题,往往呈现碎片化、表象化的特征。比如“小区环境差”,可能指向垃圾清理处置不及时、绿化缺失、公共设施损坏等多个方面;“办事效率低”,可能涉及流程繁琐、职能交叉、系统落后等多重因素。基层治理,必须善于抽丝剥茧,真找问题,找真问题,通过对零散问题归类梳理,找出共性症结,分类施策加以解决。像海曙区在广泛收集民意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高频共性事项,并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工作清单,就是一种有效的工作路径。“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找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用系统思维看待群众需求和意见的过程。

  “办实事”是服务群众的落脚点,需要以钉钉子精神将承诺转化为实效。千条万条,办好实事是最根本的一条。像宁海、鄞州等地,通过完善困难家庭医疗“一卡通惠”平台数据筛查机制、建立服务中小微企业法律纠纷应对的“民商法治诊所”,以及成立工作小组上门指导农户应对灾害天气等一件件实事,就让老百姓看到了作风之变。相反,如果办实事虎头蛇尾,或有名无实、只图面子,就会适得其反。前不久,央视新闻就报道了山西稷山县农村出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的现象。这些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建设的高标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配套完善,却只在领导视察时才开门,沦为典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样的“实事”,显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也难怪老百姓有怨言。

  听民声、找问题、办实事,是改进作风的必修课。从“听”到“找”,再到有效率地“办”,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今后的实践中,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主动融入群众、倾听民声,用专业的眼光查找问题,用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办实事,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惠民生,共同描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图景。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