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公布的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引发关注。方案首次明确,允许必修课不及格(不超过一门)且经补考或重修通过的学生申请保研。而此前,推免要求是“必修课无不及格记录”。
这一看似放宽门槛的调整,实则体现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从“唯分数论”向“多元评价”的理性回归,值得肯定。
过去,“零挂科”是保研的铁律,虽保障了学术底线,却也无形中助长了“分数焦虑”。部分学生因一门课程的意外失利,即便后续经努力补考通过,仍被永久排除在推免门槛之外。
这种“一票否决”机制过于刚性,既忽略了学生动态发展的可能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其真实学术潜力。
南京农大此次政策调整,打破了过去的严苛标准,为挂科学生打开了一扇“容错”之窗。这一探索符合当下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即营造宽松包容环境,重塑学习生态,让学生敢于将时间投入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推免制度的本质是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而非简单筛选“完美履历”。必修课偶有不通过,经补考或重修通过后,表明学生已弥补知识短板,同时展现了其直面挫折、自我修正的可贵品质——这些恰是科研路上必备的素质。
当然,政策放宽不等于标准降低。方案强调“经补考或重修通过”,意味着学术合格底线依然坚守;同时,推免评定仍将综合考察科研创新、专业实践等多维度表现。此举有助于建立更科学、更人性的筛选机制,让那些确有专长但曾有闪失的学生不至于被埋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