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26日发布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专家,对2017年印发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推动各地安宁疗护发展,规范安宁疗护实践行为。(8月27日新华网)
近日,我国安宁疗护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新修订国家标准正式出台。这份名为《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的新“国标”,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统一规范,更标志着全社会对生命终末质量的认识跃升。然而,标准的落地生根,亟须医保体系的深度“陪护”。唯有将安宁疗护服务全面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新国标才能真正从纸面走向现实,温暖每一个即将远行的生命。
安宁疗护新国标的颁布,回应了时代深处的呼唤。当老龄化浪潮以超预期速度席卷中国,当人均寿命延长而带病生存期同步增加,如何让生命的终章不再是痛苦与无奈的代名词,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命题。新国标系统规范了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多维度服务,其核心是承认:医学的使命不仅是延长生命,更是护佑生命质量直至终点。这一理念进步,彰显了社会文明水平的高度。
然而,理念的先进性,若缺乏制度性支撑,难免沦为空中楼阁。当前,我国安宁疗护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支付机制的缺位。许多项目未被纳入医保,患者家庭需承担高昂自付费用,这导致大量终末期患者,要么选择费用高昂但效果有限的激进治疗,加剧“人财两空”悲剧;要么因经济压力放弃专业照护,在痛苦中孤独离去。数据显示,我国仅有极少数地区,开展安宁疗护医保支付试点,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制度化的费用分担。这种支付缺位,成为阻碍新国标广泛实施的关键壁垒。
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绝非简单的资金投入问题,而是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考量。研究表明,针对终末期患者的规范化安宁疗护,可显著减少无谓的急诊就诊和住院治疗,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支出。美国等国的经验显示,医保覆盖安宁疗护后,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的同时,人均医疗费用下降超25%。这意味着,医保支持安宁疗护不仅具有人道价值,更具备经济学合理性,是实现医疗体系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重要一环。
医保的“陪护”,更需要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新国标已为服务质量划定基准线,医保支付应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付费机制。可借鉴国际成熟的按人头付费、日付费等模式,同时避免按项目付费,可能导致的服务过度提供。尤其要重视居家安宁疗护的支付设计,这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场景,也是成本效益最优的服务模式。医保还应与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险等形成协同,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让不同需求的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安宁疗护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