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这是我从学校领的校服,是不是很漂亮?”临近开学,河南郑州一年级小学生董承谕,时不时拿出校服试穿,兴致勃勃地等待开学。有别于买来的校服,董承谕的校服上面,还有上一任“小主人”的名字,而且完全免费。这种“免费校服”受到广泛好评,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8月28日《大河报》)。
如今校服质量普遍较好,部分学生根本“穿不烂”,其毕业后校服有可能变成“废品”,导致资源浪费。同时,新入校的学生需要买校服,有的校服套装高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家长负担不轻。在这种背景下,推行“免费校服”,既节约了资源,也能够减轻新生家长经济负担。
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校服循环使用等要求。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文件中提出“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课本循环利用”。各地也以文件形式推广此项部署,部分学校也在积极实践,但至今未能全面铺开实施。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书本知识,还应包括更多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比如践行节约、环保等理念。推行“免费校服”,既教育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也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还可以教育学生乐于助人。换言之,推行“免费校服”,不仅对校服上一任“小主人”有教育意义,使其自愿将自己的校服交给学校循环利用,也对接受旧校服的新生有教育价值,将对学生起到重要的消费教育作用,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理性消费。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并不缺零花钱,在消费方面很随意甚至大手大脚,养成了不好的消费习惯,对其一生都有影响。推行“免费校服”,首先可以教育学生接受绿色消费理念,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其次可以教育学生该节约的节约,减少不必要支出;其三可以教育学生理性消费。
当然,推行“免费校服”,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尚小,无论孩子无偿捐出校服,还是接受“旧校服”,家长意愿起重要作用。推行“免费校服”,也会对家长消费选择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例如新生家长受到启发后,会放弃购买新校服想法,选择“免费校服”。
各地在推行校服循环使用过程中,有不少亮点值得推广,“免费校服”的最大亮点是“免费”,即毕业生免费捐赠,新生免费使用,这更有利于推广。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消毒、清洗校服的相关依据,以打消接受者及其家长的顾虑。
总之,“免费校服”模式值得广泛推广,因为它推广的不仅是实物,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消费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