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员工因父亲突发脑梗住院请事假陪护,公司未予批准并以旷工为由将其解雇。近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作出判决,认定公司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员工刘某支付赔偿金(8月28日《工人日报》)。
员工因父亲突发脑梗请假陪护被解雇,折射职场中制度刚性与人情温度的冲突。法院的判决,是将法律条文与伦理价值融合的典范,具有鲜明导向:企业管理需以规则为基石,但也应以人性为底色。当冰冷的制度与温暖的伦理相遇,刚性的管理权不能逾越人性的底线。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无可厚非,但机械执行规则而漠视员工困境,则是对管理权的滥用。员工按流程提交父亲病历与请假申请,企业却以“旷工”为由解雇,这种“合规”背后暴露的是管理理念的偏差。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维护秩序,而非制造冰冷壁垒。若管理者将制度异化为压制人性的工具,不仅撕裂企业与员工的情感纽带,更违背法律精神。
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为处理此类矛盾提供了伦理坐标。孝道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石。当员工为照顾病重父母请假时,企业应给予必要理解。这并非对制度的突破,而是对人性本质的尊重。法律亦为此提供支撑,《劳动法》虽未明确规定“陪护假”,但“特殊情况下的请假”需用人单位“合理考量”的司法共识已逐渐形成。
构建和谐用工关系,企业需在制度与人情间寻找平衡点。刚性管理应保留弹性空间:对突发紧急请假,可设置“先报备后补证”的绿色通道;对长期陪护需求,可协商弹性工时或远程办公方案。同时,社会支持体系亦需完善,政府可推动“家庭照料假期”立法,企业可购买商业保险分担员工陪护成本,工会与企业还可以共建员工应急休假互助共济机制。唯有制度、伦理与社会支持协同发力,方能避免员工陷入“工作与孝道”的困境。
法治社会不容“合法伤害”,企业管理不能背离人性温情。当企业以制度为名行冷漠之实时,法律会纠正偏差;当社会以效率为由挤压伦理空间时,文明会呼唤良知。在制度框架内注入人性温度,让管理既有刚性边界又有弹性关怀,才是现代企业应有的治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