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让“路廊”志愿基因历久弥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9-01 10:34:41  稿源: 宁波日报

  孙吉晶

  今年以来,宁海县新建升级了51个“宁海路廊”站点,同时引入志愿服务团队入驻,为市民提供理发、暑假托管、家政等多元服务(8月27日《宁波日报》)。

  改造后的路廊站点是一处提供志愿服务的场所,也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不仅延续了传统路廊“歇脚点”的功能,更以便民服务、文化体验、志愿活动三位一体的新形态,成为一道崭新的城市风景线。路廊站点面积并不大,却传递着浓浓的爱心,见证一座城市的公益温度。

  不少人对路廊曾有记忆,这些建于路旁或跨道而建的廊式建筑,有长椅板凳供人歇脚。更有居住在附近的热心村民在此烧水烧茶,供行人消暑解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地理意义上的路廊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但路廊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不应消失。

  如何把公益活动做得更实、更好,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宁海县盘活利用政府闲置房产资源,采取“市场换服务、空间换服务”方式,吸引志愿服务团队入驻站点,打造“宁海路廊”志愿服务品牌。这是志愿服务载体的一种创新。

  新的“宁海路廊”既延续了歇脚纳凉的传统功能,又赋予了其凝聚人心、促进融合的时代价值,让路廊的志愿基因历久弥新。在这一方天地里,广大志愿者一展身手,爱心故事正在不断上演。诚如一位志愿者所言,当初,他们凭着一腔热情为民服务,却存在服务场所、时间不固定的局限。如今,搬入路廊站点,志愿服务从“自发零散式”向“规范可持续”转变,服务更上一个档次。

  用志愿传递公益,让善意触手可及。时代在变迁,志愿服务的载体和形式,也应不断推陈出新,让公众能够真切感知到志愿服务的温度,更深刻地理解“人人都能做志愿”的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