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淙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宁波日报策划推出重大主题报道“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细致呈现了19个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创业故事。
这组报道,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我们看到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和发扬。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海归硕士黄徐洁回村创办红色主题农家乐,带动更多青年到乡村创业;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果二代”呼鹏把延安红苹果卖出了新样子,使之成为文旅融合“新纽带”;在琼崖抗日根据地,王辉浩开放种苗、技术、加工与销售渠道,与乡亲共同做大油茶产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吴泽年等四个“90后”把荒山改造成智慧农业果园,带动500余户农户稳定就业……
19名“红村青年”,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同一条路——回归革命老区,在革命先辈用鲜血守护过的土地上,和乡亲们一起拼搏奋进。
“红村青年”为什么选择回归乡土?答案或许并不一致,内核却是相通的:他们身上跃动着同样的红色基因——那是抗战精神所体现的坚韧、团结和锐气。
昔日,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辱的钢铁长城;今天,“红村青年”用所学所能,改变和重塑着乡村面貌,目的就在于,让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不辜负革命先辈的牺牲和期望。
19名“红村青年”,是致力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万千有志青年的代表。青年们的奋斗故事表明,抗战精神绝非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青年们的拼搏奋进,正是对红色基因、抗战精神的最好传承。它让我们深信,当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沃土,用红色基因激活共富动能,革命老区、广大乡村必将迎来更加富足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