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一网友发现,父亲去世近十年后,其微信账号被系统回收,所有痕迹消失。她说,“哭到停不下来”。那不是一串数据,而是她和父亲在世界上最后的联络方式。
这样的故事,在数字时代正变得不再罕见。9月1日,“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关注。微信客服回应:长期未登录的账号将被回收,数据永久删除(9月2日《湖南日报》)。
从技术角度看,这个规则无可厚非;从情感角度看,它切断了许多人与逝者之间最后的纽带。
微信早已不是简单的社交工具,而是记录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数字基础设施”。它承载了太多人生记忆,像父亲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母亲转的养生文章、爱人留下的语音消息等。这些数字痕迹,构成了当代人的情感遗产。
微信客服建议用户定期登录微信账号,保持账号活跃状态;定期将重要的视频、图片、文件等内容备份到外部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以确保数据安全。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呢?有网友提出一个建议:能不能为逝者设立“纪念账号”?亲属凭证明申请,保留内容但禁止登录,甚至愿意支付适当费用。
这个方案既不难实现,也能满足生者的情感需求。事实上,Facebook于2015年2月13日就宣布,允许用户生前指定“遗产联系人”,用户可选择在去世后永久删除账号,或授权代理人管理账号,“遗产联系人”拥有相应权限。这样的探索,我们为何不能借鉴?
更深一层看,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数字时代的伦理命题。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迁移到线上,数字遗产如何继承、如何保护,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课题。传统实物遗物可以珍藏,数字记忆为何不能保留?
有人说,企业不是做慈善的。但腾讯享受了巨大的社会红利,微信月活用户超过10亿,这样的规模意味着它不仅要追求商业价值,更要承担社会责任。真正的“科技向善”,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融入产品的每一个细节。
纪念账号的设想,也许会打开新的可能性。它可以提供定制化纪念界面、云端祭扫功能,甚至连接线下服务机构,形成新的服务生态。这不仅是人文关怀,也是商业创新,让企业在赢得尊重的同时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讲究“慎终追远”,珍视与逝者的联结。在数字时代,这份情感需求并没有改变,只是载体从实物变成了数据。科技的发展,不应该让记忆变得更容易消失,而应该让思念有处安放。
那些存储在云端的数据,不是冰冷的二进制代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记忆。为逝者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就是为生者守护一片情感的栖息地。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企业的社会担当,更是数字时代的人文温度。期待有一天,当我们打开逝去亲人的微信账号,能看到一盏长明的小灯标志,下面写着一行字:“此账号已被设置为纪念账号,留给那些永远被怀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