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9月3日上午,针对近日在网上引发关注的“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应表示,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9月3日澎湃新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作的这副教育主题对联,讲的既是教育原则,也是做人底线。励志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产生巨大能量,在于真实的细节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博主无视道德,为了骗取流量,虚构编造“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故事,不仅污染网络空间,而且伤害了公众情感,让人反感和厌恶,还在客观上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励志的作用,相反可能成为劝退他人励志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真实是价值导向正确的前提,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只要是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即便动机与出发点再好,最终产生的社会效果必定是负面的。因此,对于“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这种以励志之名编故事骗流量的行为,必须零容忍,要严肃处理,让造假者付出应付的代价。轻则,网络平台及时采取封禁账号的处理;重则,公安机关应当以传播谣言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实际上,为了骗流量以“励志”为噱头编造故事,不是孤例,这则“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励志故事不是第一起。比如,2023年高考季,网络上涌现大量所谓“高考状元”放弃清华、北大报考国防科大的帖文或短视频,国防科大对此进行辟谣,回应表示相关内容不真实。
在流量时代,一些网络平台和媒体看到励志故事有流量,就按捺不住,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直接予以流量倾斜或转发转载,导致虚假的励志故事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从这个角度说,网络平台和媒体应对励志故事负起核实责任,只有经过核实确认为真实的励志故事,才能给予流量倾斜和转发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