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砚清”“沐衡”“九逍”“星辰”……新学期伊始,海曙区天悦幼儿园的新生名单上,充满古风意境、颇具个性的名字,老师直呼“被惊艳到了”。
曾几何时,幼儿园点名现场,“子轩”“梓涵”“浩宇”此起彼伏,仿佛“重名大会”。从高度同质化到追求个性化,“20后”孩子的名字悄然“换季”,背后是审美变迁,更折射年轻一代家长教育理念的升级。
姓名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也往往承载时代的印记。十年前,“梓”“轩”“涵”“萱”等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受影视剧、网络小说等影响,众多家长追求流行,结果导致“撞名尴尬”。
“20后”家长变了,为孩取名,转向《诗经》《楚辞》等古典诗词乃至国学典籍,试图在孩子名字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家族期待。从跟风命名走向“定制”模式,体现家长对孩子独特性的尊重和珍视。
名字变迁是代际更替的镜像。“80”“90”年代父母,成长于文化多元的时代,他们既熟知“避免重名”的实用逻辑,更希望通过“砚清”的温润、“九逍”的旷达,为孩子注入文化基因。有调研显示,现今65%的家长,取名时会翻阅文化典籍,其孩子能清晰说出自己名字的典故出处——姓名成了人生第一堂文化课。
从“梓涵”到“砚清”,是汉字选择的变化,更是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是古典之美在最小单元——家庭中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