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治违规花钱需扎牢监管篱笆
张玉胜
近期,20多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布当地2024年度省级(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部分省份发现一些地方存在过紧日子要求执行不严的问题。比如,河北审计报告指出,7个部门的13家所属单位违规发放实物福利、超标准支付专家费等164.16万元。而一些部门、单位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或转嫁相关费用,更是地方审计发现的过紧日子问题的重灾区。(9月6日《第一财经》)
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然而,审计部分省市财政预算及收支情况后,仍发现违规发放福利、超范围支出和突击花钱等顽疾。看似不起眼的“跑冒滴漏”,实则是侵蚀公共财政肌体的蠹虫。破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乱象,必须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以确保“过紧日子”要求落地生根。
预算编制粗放是违规花钱温床。部分地方仍沿用“基数+增长”传统模式,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论证,导致“小项目大预算”和“虚报需求”屡见不鲜。正如专家所言,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未能体现部门差异,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边界模糊,客观上为资金挪用提供操作空间。这些制度性缺陷为预算执行中的“浑水摸鱼”提供可乘之机。
监督问责软化纵容侥幸心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指出,当前违规成本过低是顽疾难除的重要原因。部分单位自恃没有个人谋利情节,认为法不责众,甚至存在“查到也是单位受罚”的错误认知。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违规行为,暴露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还存在覆盖盲区,责任追究尚未形成有效震慑。
透明缺失让暗箱操作有机可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突击花钱、转包服务乱象屡禁不止,与预算执行透明度不足密切相关。当资金流向缺乏社会监督,违法违纪行为则不可避免。这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公开预算执行过程,建立公众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让每一笔钱都经得起公众审视。
矫治违规花钱顽疾,需构建标本兼治长效机制,扎牢监管制度篱笆。首先,要推进预算管理精细化改革。打破“基数依赖症”,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制度,建立项目支出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预算编制与执行数据的实时比对,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要强化立体式制度化监管。纪检监察部门应运用大数据筛查技术,重点监控高频次、大额度的异常支出。完善审计结果与巡视巡察联动机制,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制度;强化对责任主体的精准问责,打破“法不责众”潜规则,倒逼干部树立敬畏之心。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纠治违规花钱,不仅是财政管理课题,更是作风建设大考。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以监督压实责任,用公开促进廉洁,方能让“过紧日子”真正成为政府部门的行为自觉。唯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财力下,把更多资源投向民生福祉,兑现“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