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上个月,我发过一篇评论,题为《做好群众的“嘴替”》。不过现在想想,这个话题只说了一半,即评论(特指署名评论,下同)作者为什么要做群众的“嘴替”,还有一半就是“怎么做好”的问题。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怎么做好”。这可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是我个人四十多年评论写作生涯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要做好群众的“嘴替”,首先得了解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意见和要求。不弄清这些,就无法知道他们想说什么,“嘴替”也就无从谈起。
进一步说,知道了群众的想法还不够,还得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面对的客观环境所致,还是受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之故,抑或各级干部工作所造成?弄清了这些,有助于文章不仅能说出“为什么”,还能够回答“怎么办”,向相关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做调查了解,记者有优势。他们有记者证、有采访权,而很多评论作者是业余的、兼职的,既无记者证,也无采访权。但大家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同学、同事、家人、邻居,以及学校的师生、医院的医生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情民意,只要是有心人,就能获取你需要的信息。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信息来源——网络。网络上,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有辨别能力,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真的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辨别真假的办法很多,逻辑推理、慢一拍处理,等等。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提出如果想用可信度不那么高的新闻作评论由头,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基本上就能看清真相,至少不至于陷入被动境地。
做好群众的“嘴替”,作者还须具备一功——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这个词,目前的使用频率还不是很高。按Al解释,共情能力是社会关系联结的重要纽带,是情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近义词是同情,反义词是冷漠。只有对群众的难处、愿望能设身处地想一想,才会萌发出手相助的欲望,才能产生伸手帮助的行动。一个冷漠的人,哪怕别人遭遇再大的困难,他也会视若无睹、波澜不惊,要他去做任何帮忙的事,那是不可能的。当然,共情也不能过了,共情过头,就可能言行偏激,结果说不定是好心帮了倒忙。
知道了群众的想法之后,还得摸清相关政策。有关方面国家的总方针总政策有哪些,地方各级的具体方针和具体政策又有哪些;哪些政策是可以公开讨论的,哪些政策是不宜公开讨论的;哪些政策曾经做过什么修改,同一类政策,不同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内容,等等。把政策背景搞清楚了,写作有关的评论时,心中有底,稿子也就不会有被“枪毙”的风险了。
文字表述上,也得与群众的“嘴替”这个身份相吻合,简单地说就是通俗。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一篇几百字千把字的文章,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读者,也不用查字典。这方面,我的主要办法是当好“翻译”,把艰涩难懂的专业性太强的词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有位报社同事在我的评论留言中说,“看张老师的评论,就像和邻居大哥聊天”,但“每个标点符号都蕴藏深意”。这样的肯定是高了一点,但力求口语化,让文章明白如话,确实是我对评论文字的一贯追求。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做好群众的“嘴替”要求这么高,那还是别做了。
首先承认,做文字工作本来就不是轻松活,评论更是难中之难,所以几乎所有的公共媒体很难招到好的评论员。既然这么复杂,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因为社会需要、群众需要、领导机关需要——它是机关领导了解民情、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因为有这么多个“需要”,自然就成了公共媒体的职责所系,评论员(包括专职、兼职)的责任所在。我在标题上用了“不容易”三个字,绝对不是用来唬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