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霞
据央视财经报道,日前,陕西西安影视基地以高效产能支撑短剧“漂洋过海”,覆盖全球200多国,市场规模迈向百亿美元量级。这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文化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短剧以轻量化形态实现文化输出跨越,印证了“小叙事亦可撬动大时代”。它摒弃宏大叙事桎梏,以情感共鸣为通用语言,将中国制作能力转化为全球文化供应链关键一环。西安基地日均11个剧组的创作频率,实则中国文化工业体系成熟度的外化——从场景复用、集约拍摄到跨国协作,彰显了标准化生产与创意灵活性的完美平衡。这种“中国制作+全球故事”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文化出海的内涵。
短剧出海爆发背后,是数字时代全球民众审美需求的同频进化。快节奏生活催生碎片化消费,而人类共通的爱情、逆袭、家庭等主题,恰可通过短剧“情感快捷键”触发跨文化共鸣。这种“去地域化”叙事策略,既保留东方美学元素,又嫁接本土化改编,形成文化杂交新物种。正如洛杉矶演员所言,中美短剧产能存在1:10的对比。这是中国数字内容生态创新活力的具象映射,更是我国文化产业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战略升级。
然而百亿市场狂欢之下,暗藏文化折扣与价值稀释的隐忧。翻译失真、演员短缺等问题仅是表象,更深层在于如何避免陷入“流量至上”的异化陷阱。短剧若止步于爽点制造,将沦为文化快消品;唯有注入人文精神与价值思考,方能从“数字棉花糖”升级为“文化营养剂”。我国600余家短剧公司需警惕同质化竞争,应携手构建从创意研发到海外发行的良性生态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跨文化编剧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突破创新。
展望未来,短剧出海应超越短期商业回报,担当文明对话的轻骑兵。可通过AI翻译降低文化折损,联合海外院校培育跨国演艺人才,建立跨文化创作智库。更需探索“短剧+文旅”“短剧+电商”等融合形态,使文化传播与产业增值双向赋能。西安仿古街景成为世界故事的通用舞台,正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生动注脚——我们不只输出内容,更提供承载全球叙事的文化基础设施。这既需要行业建立内容分级与质量认证体系,也需要政策引导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短剧的浪潮证明:文化影响力从未取决于投资体量或时长,而在于能否以时代语言触碰人心。这场百亿级的“轻骑兵”远征,正在重绘世界文化贸易地图,而中国的创新智慧已然成为关键笔墨。唯有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方能在全球文化格局演变中,让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升华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真正实现商业成功与文化影响力的双轮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