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尚久
临时需要出门几天,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怎么办?针对这一痛点,多地养老机构推出“短期托管”服务(以下简称“短托养老”)。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可以解决子女外出、术后短期照护等临时需求(9月10日《人民日报》)。
养老服务连着千家万户,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这一数据还在快速增长,“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已然成为众多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正倒逼养老服务向专业化、多元化转型。
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居家养老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调查显示,全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中包含大量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当面临子女外出或术后短期照护等临时需求时,多数养老机构因运营考量难以提供灵活托管服务,导致不少家庭陷入焦虑与无助。
针对家庭照护的临时性需求痛点,近年来全国多地创新推出“短托养老”服务模式。南京市自2018年起率先实施政府埋单的“喘息服务”,迄今已有162家养老机构参与,有效填补了照护空档期的服务缺口。无锡、苏州等地则创新推出按小时计费的“钟点房”式服务,最短可托管1天,能满足术后康复等临时性需求。这种按需付费的短托模式,既延续了传统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优势,又通过碎片服务提升了床位利用率,同时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为破解传统养老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已从基本生活保障升级为对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的追求。“短托养老”服务模式并非简单地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更涵盖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关怀等综合服务,这对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短托养老”服务的创新实践,为养老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彰显了社会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深度关切。我们期待“短托养老”能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专业照护与家庭温情形成合力,使老有所养既有制度保障,又充满人文关怀,真正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