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近来,外卖骑手在配送途中参与急救、救助的行为广受关注,多地试点组建“外卖骑士急救队”,推动骑手成为城市应急救援新力量。然而,队伍常态化运行仍面临装备资金短缺、骑手对法律与订单风险有顾虑以及人员流动大、协调机制欠缺等现实障碍。(9月15日《工人日报》)
外卖骑手高密度、全天候、快速响应、覆盖广泛的职业特性和独特优势,使得各地组建的“急救骑士”成为“移动急救站”,突破了传统急救体系的时空限制,能够在最佳抢救的“急救4分钟”之内抵达现场,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时间。“急救骑士”为城市急救体系补上了关键一环,逐渐成为城市街头巷尾社会急救响应的重要力量,守护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外卖骑手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有助于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很多外卖骑手有加入“急救骑士”队伍的意愿。但在目前,“急救骑士”队伍常态化运行还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既阻碍了“急救骑士”队伍进一步壮大,也制约了“急救骑士”社会效益的发挥。
比如,资金短缺是最大瓶颈,一套标准的AED价格通常在1.5万元至5万元之间,且AED的电极片属于一次性配件,每次使用后都需更换,还要考虑检修和维护成本,让“急救骑士”自费购买不现实,仅靠工会支持或个人捐赠也难以为继。再比如,尽管外卖骑手参与救援的法律风险并不高,民法典第184条“见义勇为”条款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即使受助人最终离世或者造成受助人损害,也不承担责任,但“被讹”的担忧仍让不少骑手有顾虑。又比如,订单超时问题、外卖骑手的本职工作繁忙、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以及缺乏成熟的“就近就快”响应调度机制等因素,都使得“急救骑士”难以形成持续战斗力。
要让更多的外卖骑手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加入“急救骑士”队伍,成为“急救侠”,不断壮大“急救骑士”队伍,让“急救骑士”从偶然善举走向常态化服务,完善的制度保障亟须跟上。政府应当站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的高度,从立法保障、资金支持与平台协同等多方面系统破局,加强“急救骑士”队伍建设,让善行更有底气、更可持续。
立法保障,细化“急救骑士”“救不担责”条款,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打消“急救骑士”后顾之忧。资金支持,除了鼓励社会捐赠外,政府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急救骑士”的AED设备配置、急救技能培训与日常维护。平台协同,政府与平台构建信息化管理和通信协调机制,方便“急救骑士”可以“就近就快”响应,并推动平台企业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配套支持“急救骑士”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