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面条里“嚼”出烟头,超市“买”到过期零食……看似消费纠纷,实则行敲诈勒索之事。近期,多地政法机关、市场监管部门披露了一批“碰瓷式维权”典型案例,让一批职业“碰瓷人”现形,为维护良好营商环境和商户合法权益,亮出法律之剑。(9月16日新华社)
在法治社会的框架内,消费者维权本是正当且不可或缺的行为。然而,维权异化为“碰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等不正当手段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损害了法治的尊严与社会的诚信基石。多地披露的“碰瓷式维权”案例,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坚决斩断“碰瓷式维权”的魔爪。
“碰瓷式维权”的泛滥,首先是对商家合法权益的严重践踏。从故意在面中放入烟头到自导自演购买过期食品,再到伪造证据发起侵权诉讼,这些职业“碰瓷人”或团伙,以精心策划的“剧本”为掩护,肆意侵犯商家的名誉与财产。他们利用商家对负面舆论的忌惮心理,以及避免繁琐法律程序的现实考量,屡屡得逞,导致商家在经营中如履薄冰,不得不承受经济损失与商誉损害。
更为严峻的是,“碰瓷式维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法治健全的市场中,商家本应凭借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非在“碰瓷”的阴影下惶恐不安。当“碰瓷”成为一种“生财之道”,不仅会诱使更多不法分子效仿,更会扭曲市场信号,使真正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必将损害整个市场的活力与创新力,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碰瓷式维权”的严峻挑战,法律必须亮剑。从公安机关全面录入、汇聚和研判警情,到大数据碰撞比对揭露可疑轨迹与资金流向;从检察机关启动民事监督程序,对虚假诉讼与伪造证据行为提起公诉,到法院依法改判并严惩犯罪分子,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法律对“碰瓷式维权”的零容忍态度。法律绝非儿戏,任何试图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然而,打击“碰瓷式维权”不能仅靠法律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商家应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风险监控机制,遇到“碰瓷”时,不妥协、不私了,及时保留证据并寻求法律援助。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明确维权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途径,而非谋取不义之财的手段。此外,强化数据赋能也是关键一环。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与预警机制,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并拦截“碰瓷式维权”行为。通过分析投诉频率、内容相似度等数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投诉并介入调查,从源头上遏制“碰瓷”行为的发生。
“碰瓷式维权”是法治社会的一颗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只有法律严明、商家警觉、消费理性与数据赋能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法治防线,让市场回归公平竞争的本质,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