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智能汽车功能付费不能变成“乱收费”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9-22 09:46:3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杨玉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费者花费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购入一辆智能汽车后,虽然拥有了车辆的所有权,却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车辆所有功能的使用权——四驱系统、方向盘加热等硬件功能需额外付费才能启用;导航、语音助手等软件服务不续费就会被限制使用;还有些重要的系统功能被归于“娱乐流量”,需要付费解锁……(据9月19日《法治日报》)

  花20多万元买的新车,方向盘加热功能居然要单独花钱开通!任谁都会想不通。这一情况并非个例。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被越来越多车企采用。而上述也就意味着,“循迹倒车”“遥控泊车”等这些功能是需要另付费的。但这种“先预埋再收费”的模式,让不少车主陷入买了硬件却没有使用权的困境。

  有车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软件研发成本高”,认为付费订阅是合理模式。另有车企认为,根据不同阶段车型市场定位、价格及配置差异,权益方案存在区别,消费者不满可能是因为“信息传递表述不一致”。但对于车主来讲,这种“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显然得不到认同。

  而从法律层面来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车辆作为商品应具备基本使用价值,限制基础功能违背“质量保障、价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条件。而在具体消费实践中,若车企存在故意隐瞒或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误判并付费,属于“消费欺诈”。对于车企来讲,应该切实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不能玩套路。

  车企应恪守法律行事。部分车企将本应标配的基础功能纳入付费范围,如某品牌曾尝试对远程空调启动收取订阅费,直接触及消费者的底线,这显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无视。还如,未充分披露服务成本、收费依据、取消方式等,或者“硬件预埋”让用户承担不必要的硬件成本,会让消费者感到被收割。

  诚如媒体所说,寻找功能收费的“黄金分割点”,需要车企摒弃短视的“收割用户”思维,转向构建长期共赢的服务生态。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应注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是当前功能付费乱象的重要原因,需要引导行业完善标准;另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将达到20%,这些高级智能驾驶功能大多采用“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的模式。可见,汽车行业已向“硬件+服务”的持续盈利模式转型,规避其中可能出现的收费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及行业自身高度重视起来,综合施策破局。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