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费者花费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购入一辆智能汽车后,虽然拥有了车辆的所有权,却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车辆所有功能的使用权——四驱系统、方向盘加热等硬件功能需额外付费才能启用;导航、语音助手等软件服务不续费就会被限制使用;还有些重要的系统功能被归于“娱乐流量”,需要付费解锁……(据9月19日《法治日报》)
花20多万元买的新车,方向盘加热功能居然要单独花钱开通!任谁都会想不通。这一情况并非个例。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被越来越多车企采用。而上述也就意味着,“循迹倒车”“遥控泊车”等这些功能是需要另付费的。但这种“先预埋再收费”的模式,让不少车主陷入买了硬件却没有使用权的困境。
有车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软件研发成本高”,认为付费订阅是合理模式。另有车企认为,根据不同阶段车型市场定位、价格及配置差异,权益方案存在区别,消费者不满可能是因为“信息传递表述不一致”。但对于车主来讲,这种“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显然得不到认同。
而从法律层面来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车辆作为商品应具备基本使用价值,限制基础功能违背“质量保障、价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条件。而在具体消费实践中,若车企存在故意隐瞒或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误判并付费,属于“消费欺诈”。对于车企来讲,应该切实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不能玩套路。
车企应恪守法律行事。部分车企将本应标配的基础功能纳入付费范围,如某品牌曾尝试对远程空调启动收取订阅费,直接触及消费者的底线,这显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无视。还如,未充分披露服务成本、收费依据、取消方式等,或者“硬件预埋”让用户承担不必要的硬件成本,会让消费者感到被收割。
诚如媒体所说,寻找功能收费的“黄金分割点”,需要车企摒弃短视的“收割用户”思维,转向构建长期共赢的服务生态。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应注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是当前功能付费乱象的重要原因,需要引导行业完善标准;另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将达到20%,这些高级智能驾驶功能大多采用“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的模式。可见,汽车行业已向“硬件+服务”的持续盈利模式转型,规避其中可能出现的收费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及行业自身高度重视起来,综合施策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