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羽
近日,李女士向上海民声直通车反映,她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发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视频中患者面部经过打码,但其身形、声音、病史等个人信息仍被他人识别,导致患者隐私严重泄露。
尽管医生事后声称拍摄诊疗过程的目的是用于医疗科普,但其行为毫无疑问已逾越职业底线。医患关系建立在高度信任基础上,患者如实告知病情是对医者的托付,这份托付绝不应成为社交平台吸引流量的素材。
从法律层面看,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严格保护。我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师法》也明确,医师要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医生未经患者同意拍摄并发布就诊视频,明显侵犯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医疗自媒体野蛮生长的缩影。这类事件也反映出医疗机构在管理上的不足。对于医生在社交平台发布医疗相关内容,医院是否有规范流程和审核机制?是否对医务人员开展足够的隐私保护和法律培训?
医学科普的价值在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但若以牺牲患者权益为代价,则背离了医学人文精神。医生作为专业主体,更应恪守“尊重、保护患者隐私”的法定义务。
监管部门需对违规账号实施“黑名单”制度,平台方应完善审核机制,对涉及患者画面的内容重点筛查。唯有让科普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才能避免“流量至上”的异化,重建医患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