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工人日报》报道,河南省近日出台新规,为职业技能培训设立严格标准,从班级规模、课时长度到实操比例均作出量化要求,旨在根治培训领域长期存在的“走过场”痼疾。这条看似寻常的行政规章,实则丈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刻度。
当流水线上的双手与智能机床相遇,当传统工匠与数字孪生技术对话,职业技能已成为连接个体命运与国家战略的关键枢纽。河南新规中“每课时不低于四十分钟”的细节,恰似对浮躁培训生态的精准切割——技能积累拒绝注水,人才成长需要沉淀。那些被压缩的课时、被挤占的实操和泛滥的证书,曾让多少劳动者的梦想在流水线上锈蚀。新规将实操课时锚定总课时60%以上,正是对“纸上谈兵”式培训的彻底扬弃,让技能回归“动手”的本质。
这条红线背后,是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深刻命题。中国正站在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低端产能的潮水退去后,裸露出的不是荒滩,而是技能洼地。德国双元制教育中企业深度参与的车间课堂,日本“工匠精神”背后严苛的修业年限,无不印证着技能养成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反复淬炼。河南将工位与学员比例锁定1:6,恰是对“精工细作”理念的朴素践行——只有当每个学员都能亲手触碰设备,技能才能从手册文字转化为肌肉记忆。
监管体系的严密织就同样彰显治理智慧。“凡补必进、不进不补”的原则配合全流程录像,如同为培训资金装上追踪器。这不仅是防止公共资源流失的技术手段,更是构建技能社会信任基石的制度工程。当线上培训突破时空藩篱,当动态目录紧盯产业脉动,政策正在努力平衡标准统一与灵活适应的永恒矛盾。
然而,规章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红线划得再清晰,若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敬畏之心,仍会沦为新的形式主义。比规定课时更重要的,是课程里是否跃动着前沿技术的脉搏;比监控录像更关键的,是教师眼中是否燃烧着传道授业的火焰。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培训的主角而非看客?怎样使技能评价从考场试卷延伸到车间产品?何时能让技工在社会认同中找回尊严?
这条培训红线,最终丈量的是我们对“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认同。当每个课时都充满知识的密度,每次实操都承载创新的可能,每位劳动者都能在技能提升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才能在时代巨变中站稳脚跟——因为所有国家竞争力的终极拼图,永远是亿万劳动者手上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年轮,是流水线上诞生的智慧火花,是平凡岗位铸就的不凡传奇。这既是对劳动者尊严的守护,更是对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托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