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父婴室”兴起是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微观注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9-30 11:0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志顺

  “以前带娃出门,换尿布时常常得躲进卫生间。如今商场有了‘父婴室’,宽敞干净不说,还有婴儿护理台、温奶器,终于不用手忙脚乱了。”近日,来自北京的樊先生向记者分享,他带着1岁儿子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商场购物时,商场新设的“父婴室”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 随着双职工家庭增多、育儿观念转变以及“三孩”政策的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许多公共场所出现了“父婴室”或改造后的父母通用新型育婴室。(9月29日《工人日报》)

  北京朝阳区商场出现的“父婴室”现象,标志着中国社会在育儿责任分担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新型育婴设施的推广,不仅解决了父亲独自带娃时的实际困难,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和育儿理念的深刻变革。

  随着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育儿模式正在被打破。数据显示,“90后”父亲日均育儿时长达到2.39小时,较“70后”父亲增长16%。然而,长期以来,公共场所的母婴室门前的“男士止步”标识,无形中将父亲们阻挡在育儿场景之外。这种设施设计的滞后性,不仅造成了父亲带娃时的尴尬处境,也加重了职场母亲的育儿负担。北京某商场改造“父婴室”的实践表明,仅通过标识变更和功能优化,就能显著提升育儿便利性,这种低成本、高包容的改造模式值得借鉴。

  “父婴室”现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理念从“单一供给”向“多元适配”的转型。传统母婴室的设计隐含着一个社会潜意识:育儿是母亲的专属责任。而新型育婴室标志上“男女共同抱孩子”的图案,则象征着对这种刻板认知的解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类设施将育儿支持从家庭私域拓展至公共领域,回应了当代职场父母“工作-育儿”场景融合的现实需求。调查显示,完善的育儿设施能显著降低育儿相关请假率,其效益已超越单纯的社会福利范畴,成为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经济议题。

  然而,当前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功能设计上,多数设施仅满足基础育儿需求,缺乏对“带娃+办公”等复合场景的考量;空间分布上,商业场所覆盖率相对较高,而通勤枢纽、产业园区等高频需求场景仍存在明显缺口;社会认知上,部分管理者仍将此类设施视为可有可无的“加分项”而非必要配置。这些现象反映出,公共服务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在空间设计上,应当突破单一功能思维,探索集成育儿、办公、休憩等多元场景的复合型设施;在政策保障上,有必要将育儿设施配置纳入公共场所建设标准体系,通过财税杠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在社会认知层面,则需要通过常态化的公共倡导,持续消解“育儿即母职”的刻板印象。上海市规范母婴设施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深圳市设立社区托育点的创新做法、西安市“侯爸工作室”的科学育儿理念推广,都为完善育儿支持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父婴室”的推广绝非简单的设施增减,而是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拼图。当商场里不再有徘徊犹豫的宝爸,当写字楼里出现应急托育点,当交通枢纽配备共享育儿舱,这些微观场景的累积终将重塑社会育儿生态。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公共场所主动打破服务边界,让育儿责任的分担既有观念引领,更有设施支撑,最终实现从母婴室到父婴室,再到育儿友好型社会的进阶。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切身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协同推进。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