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斩断“晒娃”背后的利益黑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10-02 00:37:2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 琦

  “快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你答案,可以!”近来,类似话语经常出现在涉及未成年人短视频或照片的评论区,表面看是对孩子颜值或行为的赞美,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变味”的动机:有的父母希望通过孩子吸引流量获取利益,有的MCN机构则在海量数据中,物色有潜力的“爆款”儿童。(9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最初,一些家长“晒娃”的初衷十分质朴——“只是想分享一下”。然而,随着流量的不断聚集,广告合作接踵而来,“晒娃”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孩子被过早地卷入了商业漩涡。一些不正规的公司以高额“会员费”为诱饵,家长们在孩子是否适合、能否得到真正发展等问题上陷入迷茫,最终被利益牵着鼻子走。这种盲目追逐商业机会的行为,无疑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严重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MCN机构将未成年人当作流量主角进行运作。他们精心挑选那些有潜力的孩子,将其训练成“职业状态”的童模。这些孩子不到一分钟就能摆出造型,露出“职业笑容”,却失去了本应拥有的童真与自在,沦为了商业利益的工具。

  “晒娃”变“生意经”这一现象,危害是多方面的。从儿童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过度商业化会严重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孩子本应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发展个性,却被迫参与各种商业活动,承受超出其年龄范围的压力。例如,有些孩子为了争取角色,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拍摄过程枯燥乏味,却不得不咬牙坚持,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从隐私保护方面考虑,孩子在镜头前的大量曝光,大大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这种行为还会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导向,引发更多人盲目跟风,进一步加剧对未成年人的商业化侵蚀。

  尽管法律法规已为规范此类行为划定了红线,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了规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也提出要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等要求,但在现实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棘手问题。比如处于灰色地带的“软性牟利”行为,像利用儿童形象进行软广告植入等,目前主要依靠平台采取限流、下架视频等约束机制,法律法规层面尚需更为细化的规定。

  为未成年人筑起坚固的“防御墙”,构建更加全面、严密的防护网络,已刻不容缓。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利益冲昏理智,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成长规律,切不可将孩子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MCN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摒弃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短视行为。网络平台应加强审核与管理,建立健全内容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信息。同时,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让孩子们能在纯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