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国庆中秋长假的旅游热潮里,酒店预订的“价格迷局”让不少人闹了心。消费者盯着平台看,房价忽高忽低像“过山车”,满心疑惑却找不出缘由;中小酒店商家更委屈,自家房价被“莫名调整”,想改回去却没权限,只能眼睁睁看着定价权旁落。这诡异波动的背后,本应是优化供需工具的算法,却逐渐沦为平台掌控定价、收割利益的利器。(10月2日《半月谈》)
旅游预订平台开发“调价助手”,初衷或许是帮商家优化价格、吸引客流,但现实却背道而驰。不少中小商家发现,自己的房价完全被算法“牵着走”:旺季本想适度涨价平衡成本与收益,算法却盲目把价格抬到离谱区间,直接吓跑潜在客人;淡季想主动降价促销、盘活闲置房源,算法又卡住低价不让动,眼睁睁错过救命的客源。算法的“自作主张”,让商家的经营策略彻底失灵。
更让人无奈的是,商家想夺回自主定价权,却处处受限于平台规则:要么在后台找不到自主调价入口,要么好不容易改了价格,没过多久就被算法“悄悄拉回”预设区间。这哪里是服务商家的“助手”?分明是控制商家的“抓手”——既抓牢了商家的定价权,也间接压缩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当算法成为平台巩固市场支配地位、挤压上下游利益的工具,所谓的“技术中立”,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彻底变了味儿。
对消费者而言,算法“任性改价”带来的是看得见的权益受损。有人提前几天订好酒店,临出发前刷新页面,发现同个房间、同个入住时段的价格降了不少,自己却没法享受差价补偿;有人为了省钱对比不同平台,结果发现同一家酒店、同一种房型,价格能差出几十甚至上百元,满心困惑不知该信哪个平台;还有人遭遇“大数据杀熟”,常订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高出一截。消费者本想通过平台省心订房,结果却陷入“比价焦虑”“防坑疲劳”,好好的假期期待,先被价格乱象泼了一盆冷水。旅游消费的核心是“舒心”,当算法让价格变得不透明、不可控,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信任根基。
对中小酒店商家来说,算法拿走定价权,严重挤占了其生存空间。过去,商家还能通过线下宣传、熟客推荐自主获客,定价也能根据当日客流、人力支出灵活调整;如今,网络平台成了旅游客源的主要入口,商家不入驻就没生意,入驻了又得受算法“管制”。有商家无奈吐槽:“自己开的店,却做不了价格的主。”算法定高了,客人不来,房间空着;定低了,利润薄得可怜,还要给平台缴纳不菲的佣金,最后落得“白忙活”的下场。更不公平的是,大酒店有足够实力和平台谈判,甚至能要求平台开放自主调价权限,中小商家却只能在算法规则里“任人摆布”。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会慢慢挤垮中小商家,让旅游市场失去多元特色,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未来或许只剩千篇一律的连锁酒店,再也找不到有本地特色的小众民宿。
平台更不能把技术中立当“挡箭牌”。要治住这只“任性改价手”,首先得让算法透明化。监管部门应要求平台公开“调价助手”的底层逻辑,让算法不再是“黑箱”;其次要给商家话语权,明确平台不能强制商家使用算法定价,更不能剥夺商家的自主调价权,保障中小商家的经营自主权;最后要给消费者知情权,要求平台标注价格变动原因,禁止大数据杀熟、虚假定价,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旅游市场的繁荣,靠的是消费者信任和商家活力。平台作为连接两者的桥梁,本该是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的“润滑剂”,而不是掌控定价、挤压利益的“绊脚石”。没人愿意在假期里,为酒店价格的“猫腻”闹心。当价格变得透明、商家拥有自主、消费者能够放心,旅游市场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