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波
国庆中秋假期,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村里,满山的粉黛乱子草进入盛放期,随手一拍就是绝美大片,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这是当地以“花资源”激活“花经济”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旅游“热辣滚烫”的生动展现。在宁波,近在眼前的田园山水已经成为本地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短途休闲旅游的一种方式,成为一股新潮流。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乡土风情,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人们不需要出行太远,就可以观赏景色、领略民俗、享受美食。乡村,满足了人们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对乡愁记忆的认同、对蓝天碧水的追寻。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味”。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有别具特色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这些就是“乡味”的构成。旅游的本质是“换环境”,相较于城市的钢筋水泥,城里人普遍向往农家景、农家饭,无论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意境,还是“炊烟袅袅升起”的烟火气,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需要。
当前,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旅游业是与“乡村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承担着将乡村生态资源“唤醒”的重任,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3年前,北仑区新碶街道永久村还是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如今,借助“千亩方田”计划,该村华丽转身,800亩土地实现“春赏花、秋收稻、冬育苗”的良性循环,亩均收益大幅提升。去年,永久村成功入选省级共富典型案例。
对于村民来说,乡村旅游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增收致富不是梦。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富民效益突出,串联起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行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能够为村民显著增加经济收益。像镇海区九龙湖镇,村咖、露营、青瓷体验等新业态蓬勃生长,村民或入职文旅项目,或开办民宿农家乐,仅九龙湖村便有7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这个因柿子闻名的古村,每年柿子红透时,那里的石板路被游客踩得发亮。以前,村里的毛栗、笋等山货只能捎到镇上卖,一斤笋干才几元,现在游客买去当伴手礼,一次就买好几斤。这就是乡村旅游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不止于此。如果说,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直观收益,那么,促进生态涵养、倡导文明风尚、优化基层治理,则是难用数据衡量的综合效益。近年来,余姚四明山镇累计投入2000万元,对境内30余公里溪道实施生态修复,通过小流域治理与生态护岸建设,以往杂乱的河道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以水为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从中收获了实在的好处。
宁波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河湖海相依,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依托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韵”旅游品牌,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做好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文章,在“乡味”上探索更多的“打开方式”。融,就是要找对“钥匙”,用现代方式呈现传统的本土文化,通过新体验、新场景直抵人心。文化彰显乡村的气质、神韵,只有把乡村的特色文化用好用活,乡村旅游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谋事在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关键在人才。应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农创客进驻乡村,应特别注重吸引青年返乡入乡创业,打造一支能支撑乡村旅游持续运营的主力军,催生贴合年轻人的新业态新场景,进而不断发掘乡村旅游新价值,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