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国庆中秋假期租了7天,不到200元,拍了很多美照和视频,我觉得很值!”10月9日上午,市民小陈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假期租用大疆Pocket 3口袋相机的经历。作为一名旅行爱好者,他买过很多摄影设备,但总觉得使用次数太少、性价比不高,“现在以租代买,省钱还省心”。(10月10日《长沙晚报》)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租赁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以租代买”已然成为年轻人旅行的新风尚。从相机、无人机到翻译机,各类租赁好物让旅行者能够以低成本“租”出高品质的旅行体验。然而,这一新兴消费模式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与规范。
“以租代买”式旅行的兴起,是消费观念转变与市场需求精准契合的产物。一方面,当代年轻人追求“轻负担”的生活方式,租赁经济恰好满足了他们既想享受多样体验,又不愿被物品所有权所束缚的需求。不买也能用,这种不拥有却能随心使用的自由,让生活既保持多样化又简洁有序。另一方面,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租赁使得消费者能够持续尝试最新款式,避免了“买了就过时”的尴尬。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让租赁好物在旅行中迅速走红,相关攻略和推荐话题的播放量突破千万大关,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的租赁热情。
然而,“以租代买”式旅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设备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泄露风险、退押金难等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倍感头疼。一些商家“提灯定损”,对完好寄回的产品提出划痕、损坏等赔偿要求,甚至因轻微掉漆就索取高额赔偿。此外,租赁业务数字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消费者个人信息和租赁设备使用记录一旦泄露,将面临骚扰电话、诈骗风险,严重威胁到人身财产安全。
面对这些问题,“以租代买”式旅行需且行且完善,多方合力共促其健康发展。首先,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租赁商家时,应尽量挑选信誉良好、经营时间较长的商家,以降低遭遇欺诈或不良服务的风险。拿到租赁商品时,要仔细检查,若发现商品与租赁合同或商家承诺不符,应及时反馈并保留相关证据。遇到纠纷时,要与商家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其次,行业应加强自律与规范。租赁平台要建立健全设备质量检测和维修机制,确保租赁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达标。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消费者信息泄露。商家要诚信经营,杜绝“提灯定损”等不合理行为,共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最后,相关部门应完善监管法律体系。目前,针对消费者个人租赁行为的监管法律尚存空白,这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为“以租代买”式旅行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