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10月13日,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一起案例中,河南某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纠正县消防救援大队下达罚没指标的违法行为,彰显行政执法监督主动纠治执法乱象、规范执法行为的作用。(10月13日封面新闻)
案例显示,2025年4月,河南某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在监督指导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时,发现近半年全县23个街镇消防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呈“整齐化”特征,每月处罚案件数量稳定在2~3件,罚款金额集中于2000元至2500元区间。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在与执法人员谈话中得知,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月度指标”,要求各街镇必须完成“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并设置“群接龙打卡+月末通报”的考核要求。
消防领域执法,旨在保障公共消防安全,预防与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在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却把消防领域行政处罚变成了“指标摊派”,给下属街镇下达罚没指标,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初衷,影响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损害政府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乱罚款、执罚经济等乱象,损害执法对象的切身权益。
消防救援大队下达罚没指标,把执法变成指标摊派,这不仅仅是一种“懒政”,还暴露了执法能力与法治思维的欠缺。
行政执法要确保公平公正,确保合法性与合理性。执法变成“执罚”,执法权力异化为“逐利工具”,损害了行政执法公信力,也损害了营商环境。
对于县消防救援大队下达“月度指标”的问题,当地政府已依法启动执法监督程序。对于此事,要一查到底、追责到底。这起事件暴露了当地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还要看背后是否存在监管机制缺位、考核体系不合理等深层次原因。
遏制“罚款指标摊派”等执法乱象,必须根除背后的执法权力异化。要亡羊补牢,堵住制度漏洞,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水平,推行公正文明执法,确保行政执法规范、阳光运行,铲除“指标摊派”“乱检查”“乱罚款”等执法乱象滋生的土壤,杜绝类似乱象的一再出现,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