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整治私域直播乱象重在避免“因私生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10-17 00:06:25  稿源: 宁波日报

  唐传艳 

  10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整治私域直播领域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的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这是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向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亮剑”。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涉及私域直播平台6件,直播商家24件。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10月16日《新京报》)。

  当前,私域直播乱象已成为常见的“坑民”方式,很多老年人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同于公域直播的公开透明,私域直播依托微信群、企业微信等私密社群,仅对特定用户开放,且普遍存在“无直播回放、无交易订单查询、无商品评价机制”等特征。商家通过“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比如,不法分子通过“伪科学养生课”诱导老年人购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待消费者发现上当后,群组已被解散,交易记录无法追溯,维权变得困难重重。

  私域直播乱象之所以难以治理,关键在一个“私”字。这些私域相对封闭,用户精准性带来营销隐蔽性,商家可针对老年群体定制话术,通过“小恩小惠”建群获客。封闭性还导致直播内容、交易记录等关键信息易被删除。同时,私域直播的技术壁垒造成监管滞后,传统监管手段难以穿透私域社群的数据壁垒。这些特性使得监管部门面临“主动监控难、内容取证难、链条追溯难”等挑战。

  因此,整治的关键在于针对这个“私”字出台有力举措。私域直播的“私”,衍生精准营销隐蔽性、传播封闭性、运营链条复杂等监管难点,需针对性构建全链条治理框架,从直播间内容审核到销售终端追责,消除“宣传与销售分离”的执法灰色地带。此外,运用技术手段穿透私域壁垒,如通过AI算法监测直播话术关键词、追踪资金流向,确保“人、货、场”数据可追溯。

  尤其应做到以“明”治“私”。首先平台主体责任要“明”,强制要求平台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嫌违法直播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并设置直播数据最低保存期限,防止“播完即删”导致证据灭失。其次,证据固定标准要“明”,规定商家必须留存商品资质证明、宣传素材、交易记录等核心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此外,处罚尺度要“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从严处罚,形成更强的震慑效应。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次重拳出击,不仅是对“坑老”乱象的有力回击,更为私域直播清晰划定红线。随着法律完善、技术赋能、监管协同的推进,私域直播有望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