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不要相信电商的“热销”假象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10-22 10:51:28  稿源: 宁波日报

  冯海宁

  “只剩最后500单!”“3、2、1,上链接!”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抢购”氛围浓烈。然而,事实上,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且库存充足。这并非个例(10月21日《法治日报》)。

  今年“双十一”,不少平台和商家提前打响“促销战”。很多消费者也已开启“买买买”模式,其中,部分“热销”商品成为消费者关注乃至抢购的对象。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刷单炒信现象早已有之,有关方面也在持续治理,取得一定积极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如今不仅刷单现象依然存在,而且造假手段还在升级,已从“以假乱真的购物方式”演变为多种手段制造“热销”假象,以诱骗消费者入局下单。这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造成不公平竞争。

  商家或主播这么做,玩的是心理战术。一方面,通过数据造假来增加流量和关注度。当消费者刷到这类直播间,好奇心会被商家制造的“紧俏”假象所吸引,就会点击进入直播间去围观,在线人数就会飙升。另一方面,通过“库存告急!手慢无!”等紧迫性信息制造焦虑心理,促消费者下单。

  在商家营销术中,有一种“7秒钟定律”,即消费者在7秒内决定是否对商品产生购买意愿。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信息,刻意制造“数据焦虑”,就是刺激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作出购买决定,减少其思考、选择的空间。商家通过这种“心理拿捏”达到扩大销量等目的。

  这对消费者是一种心理考验,如果消费者认为这类商品可有可无或者选择空间很大,商家的心理战术就会失灵;如果消费者具备“火眼金睛”,认为相关数据不可信,商家更达不到目的。但商家和主播仍然玩“心理焦虑”战术,恰恰就是瞄准那些“善良型”“冲动型”“无知型”的消费者。

  为了满足商家制造“热销”假象这种需求,目前虚假数据制造已形成产业链,覆盖“互动”“销量”“数据”等多个环节,商家很容易购买到虚假数据,这更加助长其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动力,也对其他商家权益和直播电商生态造成损害,须引起直播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上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公布过一批直播电商典型案例,指出虚假营销和假冒伪劣是当前直播电商领域相对突出的两类问题。这既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也需要平台重点整治虚假数据,还需要有关部门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严惩不法商家。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